你可曾感覺到,自己認為對的和別人迫使你去做的,二者之間劍拔弩張?你可曾感覺到,你內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動勢不兩立?你是否曾違心地答應,僅僅是為了避免沖突和摩擦?你可曾感覺到,在拒絕老板、同事、朋友、鄰居或家庭成員的邀請或要求時,自己是多么的恐懼和膽怯,因為你怕他們會失望?
在當下選擇重要之事為何如此艱難?無非就是我們內心對社交尷尬畏首畏尾。
實際上,作為人,我們都對與同類交往樂此不疲。畢竟,幾千年前,當人類過著以采集、狩獵為主的群居生活時,就依賴于同別人的聯結。
然而,我們對群體對我們期望的服從,心理學家稱之為規范性從眾。
雖然如今這種服從已經不再是生死攸關之事,但那種渴求卻始終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頭腦中。
這就是為什么,不管是一個老朋友邀請你去吃飯,或是你的老板讓你負責一項重要的、備受矚目的項目,抑或是一個鄰居拜托你幫忙參加家長會的糕點義賣活動時,哪怕是一個拒絕的念頭都會給人帶來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
關鍵不在于對所有要求都全盤拒絕,而是在于拒絕不重要的事情,以便應承真正重要的事情。對一切說“不”,頻繁地說,優雅地說,只有千真萬確的要事除外。
1、“不,倒是”
這個周末,我的室友喊我出去聚餐。我想了下,也是好久沒和他們幾個聚聚了,快離開學校了,都在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而他們幾個又在外面租房子。我一個人宿舍住,聚少離多,上次在一起聚餐還是一個多月前。
但當時,我又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抽不開身。我一想,一頓飯一吃,少不了要喝酒,這件事情就又完不成了,而截止時間就是明天早上要把那件事情完成,怎么辦呢?
這時,我想了個好辦法。
我給室友回了這樣一條微信,哥們幾個好久沒在一起聚聚了,好想跟你們說說話。但我現在有個事情必須要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恐怕來不了了。但是,明天中午我請你們在XXX吃火鍋,可否?
結果,當然是好的了。
2、“這個我做不了,但是XXX對此很感興趣”
最近,院里組織了一場培訓,這個培訓跟學分掛鉤,所以就不得不去參加了。但是,場地又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而有些人想去參加沒多少機會,有的人不想去卻被選上了。
培訓為期半個月,最后一天是要進行一個結業儀式,會有一場考試。而我沒被選去參加,但我又走不開。一個朋友參加了這個培訓,但他剛好考試那一天要去考駕照科目一的考試,他就找上了我。
他也知道我可以替他去,但我有些不太情愿,我就跟他說了,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對這個很感興趣,她一直想去看看這個培訓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幫你跟她說一聲。
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自己的幫助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但是人們在提出要求的時候,通常并不在乎幫助他們的究竟是不是我們,只要有人幫忙就行。
3、“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來,對單位的高層領導說“不”,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如果說“YES”,會導致你無法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此時,說“不”也是你的職責所在。在這種情況下,說“不”不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至關重要的。為達到這個目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提醒你的上級,如果你答應做這件事,那么你將無法做其他事,就讓他們來解決這個取舍問題吧。
比如,經理來找你,問你能不能做X事項,你可以答復說:“好的,我很樂意優先完成這項工作。但是,為了集中精力在這個新項目上,我應該把哪些項目先放一放?”或者就說:“我很想把這個工作做好,但是考慮到我還有其他的任務,如果我再承擔這一項,我將無法把工作做得好到令自己滿意。”
我認識一位領導,他的一名下屬就是這樣答復他的。他一點兒也不想干擾這位工作高效、做事有條理的員工,于是他收回了這項并不太重要的任務,派給了一個做事不那么有條理
最后,引用一句海德思哲國際咨詢公司(Heidrick&Struggles)首席執行官湯姆·弗里爾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