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解決~問題時承受了重如泰山般的壓力。而王陽明則用后來的成功
你不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最終害的是你自己。
康有為說心學家都能成事。
按照心學,有良知的人要做到“誠”,不能欺騙別人。
就是因為很多人都抱有這種心態,所以我輩才要反其道而行之,憑良知做事。
世界上最堅固的城池不是銅墻鐵壁,而是人心。
一個人內心已動,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會失敗。
拯救人心是世界上最難得一件事。
他試圖找出走到今天這一地步究竟錯在哪里。結果發現,他自起事后就已不能行使自己的意志,他就像王陽明的木偶,讓他跳,他就跳;讓他跑,他就跑。最后他總結出罪魁禍首:王陽明。
他在給學生們講授心學
弟子們由衷地贊嘆:王老師真實不動如山的大圣人啊!
有些,你用言語勸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須讓他親身經歷失敗,他才會得到真知。這可能就是的良苦用心。
用兵有什么技巧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不動心豈是輕易就能做到的!
非要在平時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泰山壓頂色不變,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轉的人,才能不動心。
按照王陽明的看法:平時吃喝玩樂不肯靜養良知的人,遇到戰事時絕不可能取的勝利,因為他們做不到“不動心”。他們的心被物欲所牽引,一直在躁動,這樣的人怎么可能鎮定自信地指揮千軍萬馬?
對付惡人,千萬不能引發他們的惡性,你不能和惡人直來直去地對著干,要懂得斗爭的技巧。惡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們最怕的就是喪失利益。對付他們,只需要給他們擺清利害關系,他們就會知難而退。
可他并未憤怒,詆毀來的越強烈,越需要冷靜。憤怒能讓自己陣腳大亂,良知不能發揮力量。
孔子說:真正聰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
攻心,趁熱打鐵,這就是將心比心,永遠都不會過時,必能產生奇效。
他每天都坐在石頭上,閉目養神,仿佛和石頭合二為一了。
仁者無所畏懼,是因為做事完全憑良知。
~后豁然開朗的重新認識,超然、自信、不惑、不憂的人生境界躍然紙上。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當遇到不公正待遇時,我們應該怎么辦呢?王陽明時常教導弟子,為了自己相信的正義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縮頭烏龜,否則就是活千年,也不過是千年禽獸。
應視功名利祿如浮云,要勇敢地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后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這是良知給我們的答案。
致良知
王陽明始終把“存天理去人欲”作為他心學的終極目標。
從此以后,王陽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通俗解釋致良知
良知剎那間一發作,就是正確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復思考,記住你面對事情時腦海中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最佳答案,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資料搜集后,一旦下定戰略就絕不更改。這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 三字是圣門的陣法眼藏,能規避災難、看淡生死。
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只要你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惡。此處是何等的穩當快樂!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在功夫。若是不仰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
人如果能致良知,就如操舟得舵,縱然無邊風浪,只要舵柄在手,就能乘風破浪,可免于沉沒。
聽上去簡潔明快的“致良知”真的如此神奇?王陽明的回答是堅決的肯定,不過他也有擔憂,說:“就是因為致良知如此簡捷,很多人不會太重視,走向歧路。實際上我的致良知之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真不可輕視”
致良知看似簡易,其實艱難的原因
知行不一
如果我們每件事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而這兩種東西,必須長時間地堅持致良知才能獲得。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堅持到底,超然的心態和超人的智慧就會不請自來。若不如此,煩惱由此而生。
我只相信自己的良知,其他一概不理
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為人處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養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講我言行不符也毫無關系。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訴你什么時候該去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顧慮,不必計較。
“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調,“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是探索模式,“致良知”是心學的靈魂。
心學的主張
心學的主張就是要成為圣人,先要成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漸進,進入圣人的殿堂。
何為狂?
所謂“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時刻堅持真理、踐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說,和真理無關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對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要偽飾,只要本色表現就可以了。
君子思不出其位
其實你已經有了“狂”的靈魂,但有點跑偏,你應該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得到“狂”的真諦,這就需要你致良知。提醒你自己,要靜止,不要太流動。
良知上容易犯的致命錯誤
權利渲染良知的作用,卻不注重光明良知。
因為我們心中有良知,良知能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一定復合天理。問題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惡,是因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惡上,它的作用就會微乎其微。
王陽明一直主張,你有良知,可別人也有良知,只是大多數人的良知認定同一件事是對的或者錯的,那才叫心即理,否則就不是。
你的耳朵不能聽是非,省了很多閑是非;口不能說是非,又省了很多閑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夠了。
他已進入狂放不管不顧的境界。
仕途如一張網,進入后就會被沾上不得轉身,所以千萬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網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為,是要你看明白,然后進入網中去做,做完就趕緊撤出來,這樣才能不被仕途牽引,不被功名利祿所累。這樣,功名利祿在你眼中已是浮云。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榮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無物,何嘗能為物所迷?!
處處為別人考慮,恰好符合了天理,但有些事根本就不是“議”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