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派?學習日記】
[打卡寶寶]:王燕
[打卡日期]:2019/7/16
[學習內容]:流量革命
[學習筆記]:
1.重新重義快慢(節奏感)
做企業正如跑步,要有自己的節奏,
一時興起、不明就里地跟隨別人,會死得很慘。
互聯網時代的節奏:Y=Xk
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完全馬。
所有的企業老板,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一定要知道兩個公式:一個是互聯網時代的指數增長函數Y=Xk;與之對應的是工業時代的線性增長函數Y=kX。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增長節奏。
20年前,一家企業創立之初,選對行業、選對市場、選對產品,就會開始線性增長,今年10%,明年12%,后年15%,持續穩定地越做越大,比如聯想、海爾這樣的企業。這就是線性增長函數Y=kX。
現在呢,一家企業,可能創立三年了,在市場上、在行業里還沒什么動靜,可突然有一天,像是“鉆天猴”一樣,一下從地下飛竄到了天上。像今日頭條、快手、微信等,都是這樣的增長節奏。這就是指數增長函數Y=Xk。
互聯網時代的大部分企業,增長方式都將是指數函數增長節奏。
也就是說,一家互聯網時代的企業,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反復定位用戶需求、打磨產品、探索自己的商業模式,這個階段,是0到1的階段;一旦商業模式形成,便可以在資本的推動下,借助網絡的效能,短時間內匯集巨大的能量,形成爆炸式的增長,這個階段,是1到N的階段。
回答之前的問題:什么時候該慢,什么時候該快呢?
從0到1要慢,從1到N要快。
2.新動向:社群經濟大行其道
什么是社群呢?社群的準確定義是:基于互聯網工具形成的具有明顯標識度的線上社區。
對于傳統企業來講,基于互聯網形成的社群,其影響力和變現力都遠遠超出了原先認知的邊界。
打造社群的三個要點
(1)非主流的社群調性
一定要把自己的社群定義成一個有調性的社群。什么叫有調性呢?
有格調的非主流。從價值觀輸出的角度來看,小即是多,小眾即大眾。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現在,非主流正在成為主流文化
(2)垂直、個性化的社群服務
如今,想要獲得粉絲關注,只有一個方法:深耕某一個行業,提供盡可能個性化即定制化的產品或者服務。通俗點講,就是聚焦某個行業或者某個領域的人群,然后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從線上到線下的社群互動
不管是什么樣的商業社群,變現是最終的目標。而要變現,就需要和用戶建立強連接。而建立強連接,就需要互動。從互動的成本來講,線下要高于線上,但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章互聯網風口: IP社群電商
比較一下IP和網紅的定義:
IP=行業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即依靠自己的專業度和人格魅力對行業具有影響力的人。
而網紅的定義呢,是依靠顏值通過事件性營銷迅速獲得網民關注的網絡紅人。這是定義上的不同。
IP和網紅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不同:
·IP通過【社區信仰】獲得粉絲
什么是社區信仰呢?就是這個社群的主流價值觀,就是這個社群的調性。而網紅靠什么獲得粉絲呢?靠各種出位、出格、出事,大部分網紅都更娛樂,而IP更嚴肅一些。
一個行業IP要形成自己的影響力,一定要具備很強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既來自獨特的性格特質,同時更要依靠其標簽性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能夠激發一小眾人群的共鳴,并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不斷生產內容,持續進行價值輸出,對自己的粉絲“文而化之”,形成強連接。
IP具有【持久的】變現能力
IP具備更持久的變現能力,這是IP與網紅的最大區別。
通常意義上的網紅,紅得快,過氣的速度更快。IP與網紅的變現持久力的不同,是由兩者根本不同的基因決定的,他們兩個屬于完全不同的物種:
·變現基因不同
IP社群電商里的IP,從一開始就有非常明確的變現基因,這體現在企業所經營的產品和服務上,不但有非常成熟的產品,而且已經擁有了一批最早期的種子用戶。
連接基因不同
IP社群電商的IP是強連接,而網紅是弱連接。IP定位于通過產品或者服務為用戶解決問題,是價值導向的。
流量基因不同
IP的流量是垂直的更精準的流量,網紅的流量是泛娛樂性的大眾流量。一個直播平臺上的網紅,關注他的什么人都有,但是對于【羅叔玩積木】這樣的IP來講,只有喜歡玩積木的孩子的家長才會關注,也更容易變現。流量越精準,變現越容易,也更能產生重復性購買。
紛繁多樣的社群經濟
·興趣型社群
從旅行到美食,從烘焙到集郵,從爬山到跑步,只要你能想到的興趣愛好,在各大論壇里、在微信群里、在微博上、在公眾號上,幾乎總能找到你想要尋找的興趣型社群。
產品型社群
圍繞某款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與粉絲展開深度互動,讓粉絲獲得參與感,建立強連接后把粉絲轉變為用戶,甚至“夢想贊助商”。
營銷型社群
大部分的微商,從面膜、女士內衣到水果、海參再到金融理財產品等,不一而足,全部是這種類型。
服務型社群
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你可以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遇到疑難雜癥,廠商人員會很快做出響應,提升了客戶的滿意度。
以人為連接點的【IP社群】
以上社群要么以產品為中心、要么以興趣為中心、要么以營銷為中心、要么以服務為中心,2015年后,隨著網紅經濟的崛起,以人為中心、為連接點的社群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就是【IP社群】。
【IP社群】是指:在某一個行業或者領域內,粉絲基于對某個關鍵意見領袖的認可和追隨,通過線上社交平臺形成的有特定【社區信仰】的社群。
【IP社群】的連接點既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而是IP,即關鍵意見領袖。正是基于IP的人格魅力和【社區信仰】,讓這種社群連接更強、更持久,裂變時的能量也更具爆發力。
未來10年,【社群電商】方興未艾
2017年開始迭代成為流量更精準、黏度更強、變現能力更為持久的模式——社群電商。
【社群電商】與【平臺電商】有以下三點不同:
1.重視社交維度。社群電商的目的當然是交易,但是,在交易這個維度之上,多出了一個比交易更重要的維度——社交。
2.信任問題前置。【社群電商】取代【平臺電商】將是一個趨勢,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任前置
3.平臺依賴降低。【社群電商】自帶流量,不會對哪一個固定的電商平臺產生嚴重依賴。
未來十年,不變的,除了消費者對低價格、高品質、快配送的訴求外,購買產品的同時,消費者更多渴望的將是一種能夠治愈城市孤獨的體驗,即具有社交屬性、能夠提供社交體驗的產品和服務。
一個IP,一種社群,一座商城
定義闡釋:任何一個行業的【關鍵意見領袖】——IP,都可以憑借發達的【網絡社交平臺】,通過持續【內容輸出】,形成自己獨特的理念——調性,凝聚粉絲,構建【社群】,然后通過【高頻互動】和粉絲建立【強連接】后,在社群中利用線上商城持續穩定地變現。
品牌人格化,已經是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否認的趨勢,尤其是依托創始人的公開社會活動,品牌被注入了創始人身上的基因、情感、性格,變得更加富有溫度,更加容易和消費者、和粉絲建立連接。
如今,一提起格力,你肯定會想到霸氣犀利的董明珠董小姐;一說到華為,你肯定會想起艱苦奮斗兢兢業業的任正非;
價值碎片化
說到底,人是群居的動物,尋求社群的歸屬感是生而為人的本性。人們都希望從碎了一地的主流價值觀里,挑選一片非主流的玻璃碎片來照見自己的影子。
消費在線化
淘寶上以張大奕、錢夫人、雪梨為領軍人物的網紅電商,給傳統電商帶來了極大沖擊,人正在被互聯網賦能。被互聯網賦能的個人成為電商平臺的入口,影響力甚至會超過一家公司。
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適合立即開始,那么什么時候才是最佳的時機呢?
答案是:企業上下都知道為什么一定要打造【IP社群電商】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決策層和執行層要知道為什么一定要打造【IP社群電商】平臺。
經常遇到的現象有兩種:一叫“拉不動”,決策層跑到前面去了,執行層不理解,車頭無法拉動車廂,結果項目無法執行;二叫“推不動”,執行層是明白怎么回事,但上面的大腦袋不明就里,胡亂發布命令,成為項目實施最大的障礙,不管下面人怎么努力,都推不動項目。
打造【IP社群電商】的路徑如下:
步驟一:打造IP
選擇一個真實IP或者虛擬IP,確定其獨特的調性——【社區信仰】,并根據這個調性進行人物設定,設計IP的名稱、Slogan、Logo,與此同時,根據IP調性定位目標用戶、內容表現形式、內容發布渠道等。
步驟二:社群搭建
優酷、喜馬拉雅、花椒、微博、微信……2011年開始,各種基于手機端的社交APP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選擇什么樣的平臺吸引粉絲、沉淀粉絲、與粉絲互動并且最終變現呢?
因此,跨平臺進行流量整合,但最終將粉絲沉淀到微信端,通過微信端與粉絲互動并通過微商城變現。把社群搭建在微信端,將會是大部分企業最明智的選擇。
步驟三:社群運營
如果在社群搭建上投入1萬元的話,那么在社群運營上至少需要投入9萬元。
社群運營才是打造【IP社群電商】的重中之重。簡單來講社群運營包括三部分:
粉絲獲取。通過內容輸出及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推廣活動,獲取第一波精準粉絲。在這一階段,粉絲的質量要比粉絲的數量更重要。
·黏度增強。一旦獲得流量,若對于既有的粉絲不進行經營,就會面臨大量“掉粉”的窘境。
步驟四:電商變現
社群電商通過以下三點提升轉化率:
·社群前置。在建商城之前,先建社群。通過對社群屬性的精準定位,在粉絲獲取的導流環節,更加注重粉絲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社交前置。在交易之前,先建立信任。通過線上活動或者線下活動,與自己的粉絲進行高頻互動,通過大量互動建立信任。
·內容變現。在變現環節,注重粉絲的體驗,通過內容的輸出,來營造讓粉絲感覺舒適而自然的場景,然后在場景中變現。
[堅持習慣]:
讀書+10000步+破所知障+精減+早起
[今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