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一路復習以來,時間都用在了數學和英語上,學堂老師和我一直不擔心他的語文。因為經典天天在讀,都有接觸,學堂的老師,對此都充滿著信心。
可是現(xiàn)實卻令我措手不及,到后面我才發(fā)現(xiàn):兒子大量的字會讀,會認,可是卻不會寫。造句造的亂七八糟;看圖寫作文,因為缺少練習,不能很好的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組詞也是因為從來沒練過,也是經常組的不合情理。
我只能說自己對于學習圣賢的經典理解有誤。因為真的不是把經典裝進腦袋就可以萬事大吉的。也不是你老師相信,家長相信,孩子就可以什么都會了;真的對于讀背圣賢經典不可抱盲目樂觀,以為把經典背好了學習體制內的東西,簡直是小兒科,只需要到后面集中少量時間系統(tǒng)復習就好了。因為這一路的復習之路走來,真的很累。體會到不管是什么,走速成都是不踏實的,體制內的學習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積累的。
但是現(xiàn)在,我除了面對這個事實,其實已做不了什么。你說英語,數學,還能走捷徑突擊,可這語文怎么突擊都是不現(xiàn)實啊,這是最基礎的學科,需日積月累,不斷消化吸收的。在短短的時間內怎么速成?
糾結了段時間,但除了接受這個事實,盡最大的努力來彌補這個洞外,已無它法。
兒子最大的一塊是卡在字寫不出,曾用過死記硬背,可效果不好。想了幾天我準備今天嘗試下:和孩子邊走路,邊學習字。
我問兒子,像你為了承擔買玩具的還款,把撿到的瓶子一天天積累起來,由少到多這件事,如果用四個字形容,你可以想出什么?其實我的心里是:積少成多,如果兒子想不出,到時我才說出來。
但兒子脫口而出是日積月累,比我的更符合,心想幸好沒有主觀的就說出來。然后,我繼續(xù)說,媽媽也想到一個是:積少成多,之后接著再問他,這些字你都會寫了嗎?于是兒子一個個說出字的組成,我明白這些字他都會了,后來我再接著拓寬思路,問兒子還能用哪些字詞來形容?
兒子想了會兒,想不出。
于是我說:像用,點點滴滴積累,也可以呀。
兒子:嗯~
我:那這幾個字你會寫嗎?
兒子:"滴"字不會。
于是我就在地上用石頭寫出這個字讓兒子看。接著我繼續(xù)說,其實媽媽還想到一個成語叫:水滴石穿,就是說一滴水的力量很小,但他只要持續(xù)在一個地方用功,久而久之,堅硬的石頭也可以穿過去。兒子聽完后糾正我:媽媽,是滴水石穿。
我也記不清到底是水滴石穿,還是滴水石穿了,好像換一下意思還是一樣,于是我默認了兒子的糾正。
就這樣我和兒子邊走路邊學寫字。
走了約一公里這樣,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味道。我也想讓兒子感受感受。
于是站在一片有水有草的地方,我叫兒子和我一起站著,閉上眼睛靜靜的聽。
我問兒子:聽到了什么?
兒子:水聲,鳥叫聲。
我:還有呢?
兒子:沒有了。
我開始有些急:還有蟬叫聲,昆蟲聲,更遠處還有車子聲啊。兒子你怎么會聽不到呢?
于是繼續(xù)問:還有呢?用心好好聽(反省,又在求自己要的結果了)
兒子:沒有了
我繼續(xù)說:好,那用心感受下聞到了什么?
兒子:螺絲的味道。
我又急了:還有呢?
兒子:就是螺絲的味道,沒有了。
這么好聞的青草香,花香,田野樹木的味道,兒子你怎么聞不到呢?
于是我睜開眼睛,一看才知道兒子壓根兒就沒閉眼睛,是大眼睜著說的。
我有點小小的生氣。
但隨即一想,為什么非得兒子和我一樣呢?那些確實都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啊,他應該還不能體會閉眼睛的用意和用心感受是什么回事,或者就是不想,我為什么非得讓孩子和我一樣呢?關于教育孩子,這樣會不會就是最需要父母耐心的時候,不管他體會什么,就是一次次帶著他去經歷這個過程就好了。
思索著……
我與兒子繼續(xù)走路。
這里這兩年才被規(guī)劃為市區(qū),還保持著鄉(xiāng)村的氣息,路的兩邊都是莊稼地。記得前幾天兒子和我說他分不清韭菜和蔥花有什么區(qū)別。我想待會兒有看到就告訴他。
走了一會兒,看見一片長豆角地開的花,好漂亮。于是我和兒子好好觀察了下這個長豆角的花。
我說:如果有機會看到四季豆的話,我們可以比較下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接著我們又看到了毛豆的花。
兒子問我:為什么這種豆子它不長在地下?
我一下不知怎么回,只好問:為什么要長在地下?
兒子:因為花生就長在地下。
我有些無語:他們是不一樣的,像土豆,紅薯就是在地下結果,還有一種叫無花果的,直接不開花就有果了……
接下來的主題變成了聊各種植物的花。
我和兒子一起看大自然里各種植物花開的不一樣:冬瓜花,玉米花,狗尾巴花……也不知兒子到了解多少,但不管怎樣,這是我可以做到陪兒子的,重要的是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