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來住了幾天,又回去了。
來之前,媽媽說爸清明節假期連著沒休的年假要過來看看我們。爸嫌媽提前告訴了我,說萬一我們原本有別的安排,豈不是打亂了我們的計劃,反正是開自己的車來,如果來了發現我們不在家,大不了就再去別處玩。
我跟媽說,千萬別帶東西來,之前從家里帶的那些吃的,總來不及吃就壞了,太糟蹋糧食。媽說家里有剛摘的薺菜,包成包子給我帶過來。還有杏鮑菇,金針菇和老家的山藥,少帶點,就帶夠他們來的這幾天吃的。
放假前一天早上,爸給我打電話說,你說我們是今天下午過去還是明天過去呀?你媽不讓我今天下午去,說你們下了班還不能放松搞得很緊張。掛了電話一會兒,收到爸發來的微信說,明天上午去,中午到。
我們周六上午爬起來,趕緊收拾亂了一星期的屋子。倒不是爸媽要求有多高,一是怕爸媽住著不爽,也有點怕爸媽覺得太不重視。自從離家上學,特別是工作之后,每年在家的時間加起來也不到半個月。每次回家,媽媽都是提前收拾好床鋪,準備好吃的,睡衣牙刷一概備好,等爸爸來車站接我們回到家,一進門換上媽媽擺好的拖鞋,桌子上已經有切好的水果了。可是,被照顧了這么多年,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卻沒有學會怎么照顧父母。剛剛寫這一段的時候,才想起來即便我們自以為收拾妥當了,但是還是沒顧上先給爸媽倒上一杯熱水,洗上一個蘋果。
臨近中午了,出門買菜,給媽打電話,說還有幾十公里了,讓給爸爸做倆小菜。我覺得這些年來媽是越來越疼爸了,老頭子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明顯趕超兒女。他倆在家整天吵來吵去,為了一點小事就爭論不休。因為倆人一個是醫生,一個搞食品檢疫,經常就食物認真開吵,吵著吵著一些化學名詞就出來了,場景倒是蠻可愛的。獅子座的爸雖然越老越倔,偶爾不可理喻,但其實很體貼我媽。記得冬天的時候,下著雪,一早起來媽嫌爸頭一天忘記買什么什么菜,雖然不是必須得吃,但如果買了就好了。爸很不爽的哇哇叫,但轉頭就下樓去買了。小事一樁,我卻記得很清楚。
爸媽到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們帶來的根本不是“夠這兩天吃的東西”,總之就是立刻把冰箱塞滿了。經過德州服務區,還特意等了一陣子,買了當天剛出爐的扒雞,除此之外還有一袋面粉,是老家親戚新磨的。媽還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咱們人多,菜很快就吃完了,等會兒再給你們蒸一鍋饅頭。
中午吃飯,爸照常喝點小酒解乏。酒都是去年爸開車來時帶過來的,說在我們這里存兩瓶好酒,他來了有的喝。曾經因為工作的緣故,爸爸經常有飯局,酒沒少喝,喝的難受了自然也不在少數。后來酒局慢慢少了,倒愛上了喝酒,每次回家,都要拉著我們喝兩杯。其實我們都不太能喝,或許從來也沒有把他陪盡興過。也好,反正是小酌怡情。
開了一上午的車,吃飽喝足,我讓爸媽去休息,媽執意要先和好面,好在睡覺的同時醒著面,睡起來就可以直接揉面蒸饅頭了。饅頭我也蒸過,這種又揉又發面又上鍋的事情,在我心里都是大工程,可是對媽來說似乎很簡單。和好面,媽找了屋里一個陽光最充足的窗臺把面盆放下,才放心去睡覺了。對于父母這一代人來說,怎么就沒有“拖延癥”的概念呢?我記憶中,爸媽從來都是說做什么立刻就做。早上從不賴床,要出門立馬換衣服準備,該洗衣服打掃衛生也不會說歇會兒再說吧。前陣子我在朋友圈上說每天睡八個小時也睡不夠,當了媽媽的朋友說,我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有些習慣,大概只有為人父母才能夠真的體會。
第二天從外面回來,路過家附近那個好多人開車來買菜的大市場,和爸媽一起溜了一圈。我喜歡和爸媽一起逛市場,喜歡看他倆一邊爭論一邊買回來一堆新鮮蔬菜。爸媽這一代人,大多是長在農村,和作物的關系較我們要親密的多,他們看一眼就知道這家的西紅柿是新鮮成熟的,聞一聞就知道那家的小米是不是陳年的。不像我,對這些微小的區別缺乏辨識力,甚至只能靠價錢來判斷是不是好的,當然這并不是一種靠譜的判斷方式。我羨慕父母們這些質樸的辨識力,也想念以前家屬院門口就有人每天在地上擺上新鮮蔬果,下班放學就能順手捎兩根蔥的生活方式。
老家的院子里,媽媽開辟了一小塊菜地,冬天撒的種子,開春就可以收獲吃不完的薺菜,再種上更多。初夏的早上,每天很早起床,摘下帶露水的黃瓜和生菜,配上小米粥就是簡單的早餐,不如美食博主們曬的那么花哨,但更吸引我。一個夏天之后,如果家里長期沒人住,南瓜藤就爬滿院子,瓜們窩在葉子下,沒人管它們,不知道寂寞還是自在。
晚飯后,和爸媽出去遛彎。我們小區雖然環境還可以,但是面積比較小,媽就提議去對面那個比較大的老小區溜達溜達。雖然天天從門口過,從廚房向下看都可以俯視,但是我倒從來沒想過進去溜一圈,總覺得一個八九十年代的小區沒什么可看的。但是媽媽來到這邊的第一個早上,因為在廚房看到那個小區里似乎有一片空地,就找了過去。媽媽從我剛上大學那陣開始打太極拳,后來又練太極劍、太極棍、以及各種我不知道的太極什么,現在又自學柔力球,還跟人家學會了像孫悟空那樣耍棍子……和一群叔叔阿姨一早壓腿、踢毽子、打拳,是每天最開心的事情。那天媽媽看到有幾個阿姨在練拳,過去打了個招呼就一起練起來。后來發現帶頭的阿姨也是山東人,倆人老鄉見老鄉,一下子熱絡起來。媽媽回來就跟我們說,我找到一起玩的小伙伴啦!到哪兒都能找到小伙伴,這一點真是不得不佩服我媽。不管是只去了幾天的深圳,還是居民極少的青島小區,或者無親無故的濟寧,再加上現在初來乍到的天津,這就是四海皆兄弟的架勢啊。但媽媽又不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因為爸爸工作長期在外地,我和弟弟也不在身邊,她退休后大部分時候一個人在家。不但不無聊,每天打拳練球,種菜做飯,還自己學著盤各種發型,忙得不亦樂乎。有些人退休了,覺得無事可做,殊不知,又一段精彩的人生已經可以開始了。
假期結束,我倆都要上班了,爸爸多休了幾天假,多呆兩天再回去。爸就是閑不住,不愿意沒事在家呆著,一早就跟我說,查好了路線,今天和你媽開車去北戴河。倆人吃過飯就顛顛的走了,吃晚飯之前趕回來,還順道去菜場買了菜,到地鐵站接上我回家。回家又拿著手機查,說明天我們去密云。我和宋工自以為在出游上屬于比較有行動力的人,但是也趕不上老爸這強度。倆人在密云還避開景區,找到一條繞著峽谷、車輛很少的省道,漫山遍野的桃梨開得正好,美的不行。自從買了車,爸媽平時周末就經常開車去周邊轉悠,有時去景點,有時去山里,有時就去附近田地里挖野菜。爸總是不甘心在家里耗著,媽媽也愛玩,倆人在路上互相還能有個照應。羨煞人也。
他倆玩回來也都不早了,肚子也都餓了,我說要不然就別做了,在外面吃點得了。媽一聽就急了,說,家里那么多東西呢,在外面吃干啥。回到家卷起袖子就進了廚房,我在旁邊打下手。爸也跟進來,指揮這個指揮那個。菜都備好了,就成了爸一個人在廚房炒菜……我從來不討厭做飯,只是不喜歡一個人忙活。和爸媽一起做飯,熱熱鬧鬧的擠在一起,覺得特別幸福。而每次和爸媽在一起時,都會重新燃起認真生活的熱情,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一絲不茍地過日子。
爸媽回去了,出了地鐵,路口沒有人等我了。回到小區,樓前面的臨時停車位沒有位子,也不用再找了。雖然只有幾天,似乎很容易地養成了一種習慣。
晚上窩在沙發里,覺得腳丫子疼,想讓醫生媽媽給看看。好久不戴耳釘,耳洞快不通了,媽媽說要幫我通一通來著。我也計劃給媽媽烤一盒餅干,讓她早上去鍛煉之前吃兩塊墊吧墊吧。可是都沒能來得及,幾天還是太短了。
我們倆的生活也迅速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自在,但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