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看見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寒冬的冬季
停止狩獵和采集
圍坐在山洞里
烤著篝火
他們不知道,整個冬季會特別漫長
即使到了春季,也不會變得更好
——吳曉布,2022
裁員、失業,股市狂跌,找工作難,創業難,大環境如此艱難,我們有何良策?有沒有錦囊秘技?
無論是求生存還是求發展,都離不開人的思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思維要做出什么樣的改變,才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假設你是名跑步愛好者,想要跑得更快時間更長久,需要了解是因為什么因素會影響跑步,例如跑步姿勢不正確會影響發力甚至受傷,跑步裝備和環境對跑步的影響,才能讓自己跑得更好。
假設你是電動汽車研發工程師,想要提升汽車的性能,首先需要了解是什么限制了汽車的性能上限。
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思維,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就需要了解是什么限制了人類的思維。
雖然如今的時代,是過去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時代,但是如果放在時間長河中,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連彈指一揮間都談不上,要理解我們自身,必然繞不開人類的演化過程。
從裸猿到人類的演化
17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50萬年前,早期智人出現,5萬年前,晚期智人出現。
早期的人類95%以上的時間都在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因此我們擁有者狩獵思維和采集思維,大多數思考是為了讓狩獵與采集更加高效——這樣可以增加生存機率。
也許你和我在過去一樣認為,早期的直立人和智人都是狩獵高手,畢竟生物學家都認為是早期人類導致了某些大型動物的滅絕,我們所處的地質時代名為“人類世”。
但是,早期的人類并非是狩獵高手,大部分人看見大型動物或者兇猛野獸也要躲避。食物來源主要還是靠采集而來,或者是挑一些小動物下手。
狩獵大型動物,大概是在4萬年前,生物學意義上的現代人登場,也被稱為“克羅馬農人”,過去活過好幾個冰期的大型動物,許多都在最后這個冰期結束前滅絕了,這反映了新狩獵技術的卓越程度。
包括北美洲的猛犸象、歐洲的披毛犀與大角鹿、南非的大水牛與巨型馬,以及澳大利亞的巨型袋鼠。
相比而言,采集思維歷史比狩獵思維要更悠久得多。人類的祖先,除了采集、狩獵、聚會、吃飯、睡覺這些活動之外,最多的時間當屬花在“敲打”上,例如敲擊石頭、石塊(用來加工成趁手的工具)。
現代人沒事的時候,喜歡敲敲東西、移動鼠標刷新、刷新手機屏幕,很難說和這沒有一丁點兒關聯。
狩獵-采集群落的成員數量通常在150人上下,這是靈長類動物所能組成的最大規模的群體,如今被稱為“鄧巴數字”,一個人保持聯系的聯系人數量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但那是在過去的時代,如今社交工具已經大大提升人的社交范圍,降低了維護成本。
請讀者原諒我剛才提及的“狩獵思維”,這容易產生誤會——早期的人類在沒有發展出語言文字能力之前的思維能力和如今的現代人區別不是一點兩點。
人類的思維方式遵循著“進化論”(我更愿意稱為演化論),有不少被編碼到基因之中。
例如“如果看見蛇或者是看起來像蛇的東西,下丘腦分泌CRH的下丘腦激素到血液中,CRH到達腦垂體,CRH刺激垂體細胞分泌ACTH到血液中,ACTH作用于腎上腺,使其分泌皮質醇,皮質醇促使全身血壓上升,并加速全身新陳代謝”
又或者是“如果看見草叢中有東西在動,立刻轉身逃跑或者保持安全距離,切不可好奇上前查看”。
還有“看見似乎有用的東西,即使現在用不著,盡可能收集起來,將來也許可以有用,還可以和其他人交換”。
還有“凡是不需要出去參加狩獵、采集等活動時,盡可能和其他人在安全的地方聊天,或者在洞穴里睡覺,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類似于這樣的“程序”,還有不少。但總結歸納起來,這些“程序”都只是和“安全”有關,適用于幾百萬年來猿類和早期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挑戰。
幾乎每一條,都能和現代人的所為對應上。
最關鍵的一條程序,大概是這樣:“如果一個方法解決某個問題有效,下次面對問題時,請繼續使用,不要浪費寶貴的大腦資源”。
好吧,聽上去不錯。人類雖然目前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骨子里仍然是個“裸猿”。
21世紀的人類,在本能和人性、思維方式上和19世紀的人類相比并沒有多少進步。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述:
每個人對世界的了解其實少之又少,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甚至越來越少。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離獅子的追捕。我們以為自己懂的知識比前人更多,但其實就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并不如過去。
承認自己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并不會讓我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反而會讓聚會變得氣氛融洽。
有人說,現在大環境如此之差,又沒有遇上類似于新技術、大變革初期,普通人沒辦法實現階層躍遷,辛苦的工作沒有多少意義。
就業困難、生活成本居高、存錢的速度趕不上花錢這些是現狀,“躺平”、“擺爛”因此深得人心,是當代年輕人的不抵抗運動。
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一邊默默地在心里念叨,一邊繼續工作,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失業?
我仿佛看見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寒冬的冬季,停止狩獵和采集,圍坐在山洞里,烤著篝火,他們不知道,整個冬季會特別漫長,即使到了春季,也不會變得更好。
這不能怪他們,因為演化的周期還很漫長,那會的尼安德特人,縱使四肢發達,腦容量比智人還高,但是,缺乏更有效的思維。
宇宙沒有目的,人類也不是設計出來的。即使有個非人型“上帝”(或者叫做盲眼鐘表匠)設計了人類,目前看起來,和完美幾乎沒有什么關系,反而充滿了缺點和局限。
人類思維的局限性
思維是把雙刃劍。如果我們習慣用某種方法解決某一類問題,就會習慣性使用,直到越來越順手,越不容易放棄。手里拿著錘子的時候,到處都是釘子。一個新方法出來,第一個使用的人有了先發優勢,采取跟隨步伐的人,面臨的是無數使用同樣方法的人與其競爭。
不要認為高智商人群就不會有同樣的問題。按照傳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們在升空那天吃的早餐都得有雞蛋,這是因為艾倫·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飛船升空那天吃的早餐就含有雞蛋,蘇聯也有類似的傳統。
想要快速解決問題,需要固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速度確實快了,但是失去了創新和靈活度。其中還包括傳統和常識——因為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保留下來來,而后人并不知道其產生的原因。
在過去一切都很慢的時代,存在信息差,有許多人利用信息差做生意。倒了移動信息時代,人人都有移動終端,高速網絡加上便宜的費用宣告了“信息差”的終結和死亡。
“信息差”終將被“思維差”所取代,提升你的思維能力,才是個人成本最低的制勝之道。
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人類習慣于對目光所及之處有興趣,對于超出視距的區域隨著距離增加而興趣遞減。
這符合“狩獵思維”,人類的視力,至少能夠看到對自己有威脅的兇猛動物,這距離又能夠讓自己得以逃生。因此人類的視力極限,可以理解為,和兇猛動物之間的最大安全距離。
空間的局限性,使我們不太關心超出一定距離之外的區域發生的事情。上千公里之外發生的戰爭,遠不如當前所在區域5公里范圍內的案件更令人關注。
時間的局限性,源于基因中對食物的短期囤積需求。我們常常花費寶貴的時間去思考“中午應該吃什么”“要不要買上一星期的菜放在冰箱里”。
人們對于時間的感受度,從工資的發放周期就能體現。
除了非洲地區的打工人要求按照一周時間來結算工資,這個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按月結算。這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獲得收益的最長忍受周期是一個月。
基于此,就能明白為什么“養成習慣只要21天”,為什么不是22天或者20天?因為3*7=21,整三周時間(2周時間太短,4周時間太長)。如果“養成習慣需要45天”,恐怕沒有人有興趣多看一眼。
公司澄清戰略,做三年計劃。地球人在地球圍繞太陽轉完一圈的時候,做一年計劃(多數堅持不到一個月)。
人們安排詳細計劃常用的時間尺度以“周”為單位,規劃以“月”為單位。少有人會思考超過一個月后的事情。
人是群體之中的一員。個人的思維會受到群體的影響,無論是農耕文明還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在狩獵時代,有實力的獵人做出了突出貢獻,隊伍中同樣也包含在狩獵過程中摸魚的人。
在分配獵物的場合,如果有私藏獵物或者謊報功勞的人,會面臨著懲罰。遵循規則,才能被群體承認,分享食物。
群體決策意味著個體不需要承擔決策失敗的后果,也不會有內疚的心理負擔。如今人們使用的智能終端正在為人們提供云端決策的便利,雖然降低了人的思考成本,但同時也減弱了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的意愿。
遵循社交規范或者市場規范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遵循群體的思維,不見得是件明智的選擇。
群體的訴求是遵循“損失最小化原則”,意味著安全和平庸,而不是“價值最大化原則”,這意味著冒險和創新。
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加速“群體思維”的依賴程度。遇到問題,上網查,遇到困難,看別人如何解決。不少程序員熟練應用“Ctrl+C”“Ctrl+V”進行復制粘貼,互聯網成為人的“大腦延展”。
人工智能推薦算法導致的信息繭房,加速人們“我只看我想看到的世界”的認知牢籠。我們正在大快朵頤“數字化鴉片”,明知浪費時間依然難以擺脫。浪費時間,僅是危害之一。“認知牢籠”才是真正產生長久影響的危害。
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洞穴里有一群人戴著鐐銬,看著墻壁上的影子,這就是全世界。
柏拉圖將生活在經驗現實中的人們比作一群從小就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他們被迫終生面朝石壁。石壁是他們眼中唯一的真實世界。囚徒們的背后有火堆,一些物體在火堆前移動,火光將石壁照亮,也將物體投影到石壁上。于是,囚徒們總能看到一些影子在石壁上移動。
在數字世界里,推薦算法是我們的“新鐐銬”,手機屏幕成了我們的“新石壁”。我們的喜好被推薦算法捕捉,不斷放大和強化(為了避免單一,算法偶爾也會給我們一些新東西)。
假設我不小心某次點贊了“狗幫主人拿快遞”這樣的視頻,后續就能收到表現不同品種的犬類視頻,看了更多視頻,發現它們聰明才智多才多藝,不參加高考都有些浪費狗生。
如果我缺乏批判性思維,就會完全相信,貓和狗其實都是隱藏在地球上的高級物種,人類被貓奴役著,解救人類的只能是狗。
如果我對某些事物有偏見,“認知牢籠”能夠幫著大腦固化偏見,人工智能推薦算法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區分什么是道德什么不是。
云端服務器里的算法只是個精于搜索和運算的白癡,但又有放大人類欲望和固化人類的偏見功能。
它使得我們僅僅關注某個圈層的生活,僅僅對某些事物有興趣,它使得我們離不開手掌設備的屏幕,把我們的眼界禁錮在其中。
總結
從裸猿到現代人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中,塑造了人類的本能,有些本能在過去有利于人類生存,但是在如今成了“認知偏差”。
在人類的文明時代,家庭、學校、社會也在塑造人類個體的思維。數字化時代,網絡及智能化組成的“數字世界”也加入塑造人類思維的隊伍中。
造成人類思維局限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從任何學科都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本文只是給了讀者一些線索,一些啟發,剩下的路,需要讀者自行探索。
想要改變自己,先從改變思維開始。
世界之大,不要只看見有形的事物。
PS:新書出版上市
《超級學習》這套書匯集了我近5年的對“如何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思考,實踐的理論和方法,相信能夠對你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