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希望自己能在復習迎考,加班趕工的時候,能高效的學習或工作半天甚至一整天,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這非常難,我們往往只能高效的學習或工作很短的時間,然后就失去了效率。最終我們不僅沒有完成任務,更為此陷入自責中。
而這本書告訴就告訴我們:人不是機器,不要期望自己能夠24小時高效工作,想要實現高效,關鍵在于按照我們的生理狀況來工作。
保持高效的具體策略如下:
策略一,在日常工作中,認清最重要的事
人在一天中能夠高效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在一個任務完成,開始下一個任務的時候,人們往往習慣讓大腦隨便抓住某個最方便或是最緊急的任務,就開始行動,這樣很可能在毫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我們應該珍惜這些抉擇點,停下來,好好考慮一下哪些任務最重要。
策略二,管理你的心理能量,善用情緒與自控力
以大腦的最佳狀態解決最重要的工作。作者提出大腦進行決策的能力在一天內是有限的。決策能力就像汽車的汽油一樣,當決策能力消耗過度后,大腦的效率將無法保證,也就是進入我們日常感覺到的無法集中注意力,疲憊的狀態。也就是理智大腦(前額葉)高效工作時間是有限的,在每天開始重要工作前不要揮霍,不要進行無關的決策和自控任務(理智腦協調動物腦)。書中舉例如下:
- 不斷的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高強度使用全腦共享的工作記憶)
- 跟別人聊天(需要積極調動情緒)
- 一連坐上好幾個鐘頭(生理疲憊造成大腦疲憊)
- 看郵件(因為需要不斷的決定每封郵件如何處理)
- 看新聞(容易引發負面情緒)
- 辨別并修改錯誤(高強度使用全腦共享的工作記憶)
- 計劃或安排某個項目(高強度使用全腦共享的工作記憶)
- 記住各種截止日期(高強度使用全腦共享的工作記憶)
歸納一下燒腦行為的特征如下:
- 高強度使用工作記憶
- 與動物腦進行并發協調(情緒相關)
我日常也經常有這種體會,想進行一項重要工作,之前想把瑣事做掉些,雖然耗時不長,卻發現真想開始重要工作時已經頭昏腦脹。所以在開始重要工作前能夠避免以上燒腦行為最好,具體的辦法又有:
- 簡單瑣事GTD或者放到PIM中(清空工作記憶)
- 燒腦瑣事可以放到下午(看郵件,看新聞)
- 第二天有重要活動,頭天晚上提前做一些決定
- 通過預測情緒波動,提前調整,減少情緒的影響
- 情緒波動時冷靜一下,甚至短暫小睡一下再開始工作。
策略三,無需對抗分心,走神會讓你更專注
作者提出人類大腦的構造決定了它會不斷地在不同的注意點之間切換,這是一種生存策略,幫助我們掃描周圍的環境,發現潛在的危險。因此不要因為時常走神而自責,要坦然接受。當你的大腦開始走神時,跟隨它,但別帶領它。你會發現,自己幾分鐘后就會回到最初的工作上來,不需要自我反抗(燒腦且徒勞),也能擁有更好的工作狀態。
當然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分心,需要減少不必要的誘惑。
策略四,掌握飲食與運動的訣竅,讓自己狀態更好
運動就像一個重啟鍵。適量的運動能夠幫助人們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情緒更積極。當你需要良好狀態時,就在之前一兩個小時內運動20分鐘到40分鐘。
通過保持穩定的血糖水平,能提高認知表現水平和維持穩定的情緒。
策略五,讓工作環境為你服務
調整好自己的空間以及個人物品,減少干擾與誘惑。
總結成一句話:我們應該通過調整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同時調整好自己的工作環境,結合自己在不同時間段的效率水平,在一兩個小時內達到和保持自己的最佳工作狀態來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2017年4月10日 第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