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學員,他每天都為自己安排20+的事情,然后他告訴我,老師我每天看著自己安排的事情完成了xx件我就特別有成就感,不管是不是重要的事。
作為老鐵的我甩出了一句扎碎他心的話“你做100件對你重要事情沒推進的事兒和你什么事都沒做,兩者沒有什么區別。”
作為老鐵的我,淡淡的給大家講著這個故事,然后小勾子就跳出來說“拾捌,你說的不會是我吧?!我怎么覺得這么像我呢?”
其實何止小勾子如此,多少人都干著這么自虐的事情,然后還轉過頭安慰自己,今天我好充實~!/不是我不想做那件事啊,實在是沒時間啊~!
那么,我們來回憶下,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出現這種逃避的行為呢?
答案是:這件事對我來說很有難度的時候。
而我們做其他事逃避的原因是因為,做了其他事清,好像自己就能避開這件事,好像即使沒做自己也因為有原因而不那么愧疚。
我們都知道,這樣逃避的結果最后還是要再面對那件要事,再怎么拖延也逃不過最后的截止日期。那么我們能怎么辦呢?
《吃掉那只青蛙》給了我們一個方法——ABCDE法:
P46-48
ABCDE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設置優先順序的方法,目的在于分清事情的主次。
它的運作機制是:先把你第二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列出來并寫在紙上。
然后,在你開始完成第一項任務之前,在每一個任務前分別標上字母A/B/C/D/E。
標有字母A的任務是重要切必須完成的事情,A類任務,表示一旦你完成它們,就會帶來很明顯的正向結果;但如果沒有完成就會帶給你非常大的小吉結果。
B類任務是指那些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那么后果并不十分嚴重。如果你的計劃上還有A類任務沒有完成,那么,絕不要先去做B類任務。
C類任務是做了大家都愉快,但是不做也沒有人為此感到不悅的事情。
D類任務是可以授權給他人去做的事情。你應該把所有他人可以做的事情授權給他人去做。
E類任務是完全可以不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你通常是處于習慣或樂意去做,盡管它真的沒有價值。
對于有難度的事情,我們會無意識的采取一些逃避行動,而往往這些事都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那么我們可以在每天開始的時候,將這類事情找出來,并且告訴自己今天需要先從這件事開始做起,如果這件要事沒處理完,我們就不去看其他事件。這個方法是幫助我們強制性的去面對我們想逃避的事件,當我們和自己定下契約讓自己優先對待要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開始一步步去處理復雜的要事。
小勾子聽我說完,卻皺起眉頭問我,“這種方法真的有效嗎?這和我減肥不是差不多的嗎?我減肥的時候教練越強制我不許吃燒烤,我就越忍不住容易犯規。這樣強制面對要事,會不會也出現這樣的崩盤的情況呢?”
“小丫頭腦袋轉的挺快的嘛~!對,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ABCDE法會讓我們強制面對我們的要事,同時它也存在著屬于它的使用范圍和界限。畢竟,我們是活的,有些事情是無法完完全全按規劃發展的,那么我們就需要在執行前判斷,到底要不要調整A的內容,如果要調整,需要有十足的理由,而不是直接決定。而且給自己一些彈性,這樣才能避免崩盤的出現。當然如果我們還不具備能很好掌控時間支配的能力,我們就要有意識的使用ABCDE法幫我們刻意練習處理復雜有難度問題的能力。”
“原來是這樣啊~!難怪我的案例寫作放了一周多都沒啥進展。我試試把它列為我明天的A1事件。”
“注意你的案例寫作是個大項目,需要拆分為行動再開始喲~!”
“嗯,沒問題,已經拆過了,萬事俱備,只差開始寫了。”
第二天,小勾子又來找到了我“拾捌,我的案例把重點部分完成了。開始做的時候,果然還是有畏難帶來的拖延,比如做其它的打卡,吃水果。處理一個緊急不重要事情,不過當我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我讓自己靜下來話了2小時整理完了~!好開心,感覺卡了很久的事情終于有結果了~!”
“太棒了~!有收獲就好~!記得對比下自己的計劃和真正開始執行的行動有沒有不一致的地方,把這個經驗吸收了,下次你就知道你的[寫案例項目]拆解行動應該是什么樣了。”
“哇~對喔~!你真是太棒了~我這就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