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標題真的很吸引人,內容也算不負標題,確實很值得認真細看。
你做的越多,你的敵人就越多。
大量公司是從垂直領域開始成長,然后不斷延展,所以他們難免由行業思維出發,更多去思考終局和邊界。而美團點評是用商業流轉中的一個環節來作為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從商業上看,是交易;從客戶看,是服務。它的業務是橫向的,所以王興的思考和多數CEO不太一樣,他更多通用的、跨界的思考。
……
他認為不要期望一家獨大,也不要期望結束戰爭,所有人都要接受競合才是新常態,同時,他認為太多思考邊界和終局是錯誤的,“哪有什么真正的終局?”他說。
這上面,感覺每句都足夠寫篇長文來思考和論述。
是的,我們涉及越多,敵人或說對手就越多。但是我們會因為敵人和對手的存在而放棄嗎?如果這樣,我們只能連生命都放棄了。這世間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和平,只是各種形式的競爭的平衡與變動而已。
越優秀,越多對手,越進步,對你恐慌和敵意的人也越多,這些人里可能包括曾經的親人,朋友,……但你不會僅僅因為這些敵意,而放棄進步和優秀,因為你依然會比很多人優秀,進步,依然會有很多對手和敵人……每個人都的意見都很難一致,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所以我們不如先滿足我們自己和兼顧我們最為核心的人群。
曾經的戰友成為對手,只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同時也沒有永遠的戰友和永遠的敵人。合作才是常態。我很贊同。
高考制度的培養下,養成很多人以為一考定終身的思維,以為事情總有結局的時候。所以,我們總會說,過了這階段就好了,其實,人生,就像爬山。爬過一座山,又看到更多的山,從來沒有止境過。再其實,活著,就不會像童話那樣有故事的HAPPY ENDING,甚至,死后,也未必就有終局了,比如梵高,比如列寧……
你得明白一個事情做和不做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簡單的說做和不做。當年燒錢是為了教育乘客、司機以及普及手機支付,現在這個事情都完成了。而且,我們不能靠燒錢燒贏,而是應該提供更好的B端、C端體驗,和更好的產品結合,然后讓消費者做選擇。
在科技變革的前半段,風險非常大,所以要用小團隊去探索。但到了后半段,紅利變小,整合成為了釋放紅利的方式。這時候多業務公司會比單一業務公司更有優勢。」
《財經》:多業務的擴張方式是否會帶來不安全感?
王興:不斷成長才能獲取安全感。
一位德國思想家曾經說過,作家可以分三類——流星、行星、恒星。書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更加如此,自媒體、公眾號、公司,多數像是流星,非常絢爛,但一顆流星燒完就燒完了;行星可以長久存在,但它不會自己發光;恒星會發光,同時它和流星的發光方式不一樣,流星是燃燒掉了,恒星是靠核聚變,所以恒星必須夠大。
對于一個興趣廣泛,不斷開拓新視野的我來說,真的很有啟發,小團隊探索,然后整合釋放。
至于我是什么星,我自己也不知道……
下面這些也很值得思考,先做好標記,干貨就慢慢消化吧。
《財經》:你認為對用戶來說,美團有不可替代性嗎?
王興:一方面我們認為在具體層面上沒有,不會有其它公司完全干我們的事情可以干得這么好。另一方面,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替代的,除了這個世界本身。
《財經》:感覺美團的業務正在往上走一個臺階,但危機四伏。
王興:我對危機四伏的理解是——我們遇到一個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就是遇到下一個問題的過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還遠沒有到可以安樂的時候。
:一位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投資人跟我說,多數人對戰爭的理解是錯的,戰爭不是由拼搏和犧牲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孫子兵法》說過“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確實團購的事情不是我們打贏的,不是我們打倒了對手,是他們自己絆倒的。
《孫子兵法》還有一句話“勝可知,而不可為”,你做得足夠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但這不代表你能勝,只有當你的對手做了愚蠢的事情,你才能勝。比如,你覺得去哪兒是怎么輸掉的?是因為他們不夠有耐心。
打個比方,一位攝影師在比賽中得了金獎,有人問他得獎照片拍攝花了多長時間?也許按下快門只需要0.001秒,但是他為了找到這個機會花了10年。我們做決策也是一樣。
《財經》:你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言——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你既然知道這一點,為什么還要民主呢?
王興:我們愿意反復篩選,反復培養愿意思考的少數人。如果有人不認可,他可以不加入這個公司,我們不需要討好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