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是清代兩部最杰出的長篇章回小說。研究曹雪芹的資料并不多,至今還有人說《紅樓夢》并不出自曹雪芹之筆。那是因為曹雪芹除了留下這部小說之外,其他的文字很少。
而吳敬梓除了著有小說,詩歌,散文《文木山房集》,還有好友“至契”程晉芳的《文木先生傳》的相關記載。
吳敬梓曾夸耀自己“家聲科第從來美”,吳家從靠科舉發家,而傳到自己第五代就面臨著衰落,屢試不第。吳敬梓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加上自小沉浸在知識海洋里,對其后的小說寫作有很大的影響。
吳敬梓的童年并不快樂,經受了世事無常,看到過人情泠暖,作為長子被過繼到叔父家,也因此引發財產的糾紛,漸漸發現親情也抵不過財富利益的考驗。
《移家賦》中,他以極其憤慨的筆觸寫到:梓少有六甲之通,長余四海之心。推雞坊而為長,戲鵝欄而忿深。
正如前文所提,吳敬梓是科舉世家,而到自己這代,空有一腹才華,卻不曾取得功名,一是對不起先祖,一是對不起自己多年來寄寓的希望。“念先人、生兒不孝,他鄉留滯。”
吳敬梓內心的滋味是說不出的。眼看著這些儒生一個個奔向沒有盡頭的科考,花白了胡子,瘋了,變了,還在義無反顧。
他也很無奈。
吳敬梓性格豪爽,不拘泥于形式。沒幾年就把家產全部敗光。
雍正乙卯,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博學鴻詞科,但是他沒有去參加。
至今沒有明確的資料可供證明,是因為他自己真的已經看破名利場,因而托病不往,還是真的是疾病原因,便不得而知了。
2
吳敬梓諷刺和魯迅罵人異曲同工,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丑陋之態畢現。
諷刺意味自然流露在文字情節之中。
馬二先生游西湖——全無會心
馬二先生的原型是作者的朋友,馮粹中。馬二雖然為人仗義,又博學多識,但是胸中全然是作八股的知識。當游覽西湖美景時,全然不見湖光春色,一路上不是吃幾杯茶,就是吃一碗面,“不論好歹,吃了一飽。”
吳敬梓無一字嘲笑之意,卻把整個無趣儒生的面目淋漓展現在讀者面前。
《儒林外史》用了很多的諷刺手法,如適當的夸張。嚴監生的吝嗇本性,在臨死之前,舉著兩根手指頭,遲遲不肯斷氣,只為了家里人多而多點了一根燈芯。
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諷刺手法。嚴貢生的吝嗇無恥相比嚴監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嚴貢生和朋友聊天時自我吹噓有多大方真率時,家里的仆人突然來告知,早上關了鄰居家的豬,現在人家來討要了。
前后矛盾的人物反差造成的諷刺效果。范進的岳父胡屠夫在范進一無是處的時候,總罵他尖嘴猴腮。一旦中舉,就轉稱范老爺相貌好品行高。心里十分懼怕,就連打了范進一巴掌都要留下心里陰影,手臂因此都動彈不得。
3
“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中國小說史略》
《儒林外史》不同于其他小說,也是吳敬梓的一種創造性,就是沒有貫穿于全文的主要人物和情節,而是由一個人或幾個人物逐漸引出其他人物,構成一個個的相對獨立的故事情節。
分散的人物和獨立故事的前后銜接,缺點是不能集中的刻畫人物,優點是靈活運用,展現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畫面。
儒林不斷出現的人物,如周進和范進,婁三婁四和張鐵臂,鮑文卿和向知府,這些片段的故事自成體系,都是集中的諷刺揭露一些社會現象和人物風貌。
《儒林外史》雖然沒有一個正式的主人公,但是人物和故事是統一于一個大的思想主題之下的,即對儒林名士命運的揭示和功名富貴的態度。
4
正如王冕在小說開頭說述: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小說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目的是想揭示巨大的厄運籠罩著一代文人,他們的思想被禁錮了,小說里的范進,魯四小姐,馬二,匡超人的變化都是八股制度的科舉弊端所造成的。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梅玖)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匡超人)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而自以為高者(婁三婁四公子),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仍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篇中所載之人,不可枚舉,而其人之性情、心術,一一活現紙上。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閑齋老人序
張文虎字嘯山,南匯人,好詼諧。晚年居錢氏復園,為其校勘書籍。丹鉛余暇,輒步行出園,至西門外茶寮小憩。茶寮無雅座,流品混淆,或語之曰:“此間煩囂乃爾,君何耐之?則曰:“吾嘗閱全椒吳敬梓所撰《儒林外史》 ,其書于人情世故描寫盡致,此間形形色色,悉能肖之。吾至此,不啻重溫此書一過也。”言畢大笑。——《情稗類鈔》之《詼諧錄》
魯迅在讀了《儒林外史》后大呼: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的緣故。《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嘗在羅貫中下,然而留學生漫天塞地以來,這部書好像不永久,也不偉大了。偉大也要有人懂。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程晉芳在《懷人詩十八首》中說:“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
其實不然,以吳敬梓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來看,
吾為斯人幸,竟以稗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