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愛我家》、《家有兒女》、《武林外傳》再到《愛情公寓》,每一部情景喜劇所留下的“腳印”都具有著跨時代意義:
萌發期、黃金期、創新期和集時期。
在那個電視技術水平比較低,電視工業化水平還不夠高的年代,情景喜劇無疑是最受觀眾和制片人喜愛的劇種。
近幾年來,隨著觀眾對服裝、道具和特效等影視元素的追求,布景單一、制作成本低的情景喜劇開始逐步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以電視劇《歡樂頌》為例,它的迅速走紅,除了貼心生活的劇情因素,還得益于劇組對布景等細節的把控。
五美所居住的“歡樂頌”其實是劇組私人訂制搭建的一個布景臺,通過觀察五美所在公寓的裝修風格和空間格局,我們是可以從中感受到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和價值觀取向。
現在的布景,要么像上文提及的《歡樂頌》一樣,走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良心路線——布景符合劇情、人設,布景和角色有相應的互動。
要么像《一起來看流星雨》一般,走高端、大氣卻不接地氣、沒有生活氣息的路線——布景盲目追求精致或者出于商業化的考量,讓布景脫離了實際劇情。
爽妹子主演的《一起來看流星雨》和《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布景都被吐槽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宿舍的逼格讓人無法產生相應的代入感。
影視劇作為一個感官刺激比較強的載體,讓觀眾喪失感同身受資格的同時,也把自己推向故步自封的道路。
最近,《人民的名義》的制片人和出品人高亞麟賣起了《家有女兒》的“情懷”,他想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喚醒情景喜劇。
買賬的人還不少,今日所討論的風暴中心《家有兒女初長成》(下面簡稱“初長成”),啟用了就是當年《家有兒女》的制作班底。
包括總制片人李洪、制片人王嘉、導演林叢、總編劇李建宏等,本就默契十足的班底13年后再度合作。
夏東海、劉星“兩父子”也回來了,但他倆的人物關系與當年的《家有女兒》不再相關聯。
然而,胃口早已養壞的觀眾會為家(情)有(景)兒(喜)女(?。┑那閼奄I單嗎?
作為電視劇最初始的形態,情景劇似乎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哪怕“初長成”拍成了一部神劇,也不見得就能拯救情景劇走向沒落的命運。
如果我們多一點寬容,我們看劇的快樂會不會多一點點?
從“搞笑一家人”到“搞事一家人”
作為一部情景喜劇,當然少不了“情景”+“喜劇”兩大重要的元素。
如果說《家有兒女》中,是兩個家庭重組成為了一個家庭,而在這部劇中,是四個家庭重組成為兩個家庭。
江國力(周小斌 飾)和吳瓊(王琳 飾)原本是一對夫妻,兩個人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離婚后,兒子江北跟隨父親江國力,女兒江南跟隨母親吳瓊。
為了能夠常見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江國力和吳瓊兩人形成了同一棟樓內樓上樓下的鄰里關系。
“初長成”在完全意義上并不是《家有兒女》的續集,兩部劇其實在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上,完全就是不搭邊的兩部劇。
“初長成”的人物關系,甚至比《家有兒女》要復雜的多。
吳瓊和江國立是一見面就互懟的前任夫妻:
戴玲玲(宋寧 飾)害怕吳瓊,就像二房害怕正房一樣:
江國立有事喜歡找杜偉(高亞麟 飾),可他們明明是前任和現任的關系:
江南( 張曄子 飾)和江北( 張一山 飾)是惺惺相惜的姐弟關系:
說的好聽點,復雜化的人物關系和多樣化的劇情讓故事更具張力和戲劇性。
說的難聽點,它擴展成了兩個家庭平行的故事,讓整部劇的人物關系復雜度瞬間×2。
好話與壞話,總是在人們一念之間。
“初長成”的主要場景,就是放在了重組后的兩個家庭。
一邊是江國立江國立帶著兒子江北與的健身教練戴玲玲結婚,而戴玲玲帶著一個8歲的孩子陽陽(郭芯如 飾)。
另一邊是吳瓊帶著女兒江南與儒雅的歌劇院演員杜偉組成了家庭,而杜偉也帶著一個12歲的女兒童童(彭藝博 飾)。
既然主要的拍攝場景放在家中,這部劇的主要大部分的情節和談話都要在飯桌上進行。
這類情景喜劇和綜藝《向往的生活》等慢生活綜藝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喜歡在餐桌上進行一些有教育性意義的談話。
正因為大部分的場景在家中進行,這部劇也造就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以江北的父親為例,江國立嘴上說著要上班,但是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中幫江北收快遞。
作為服裝廠的老板,江國立的確有很多時間可以逗留在家中解決江北的麻煩,或者在江北身上制作麻煩。
而江北作為一個社會閑雜人士,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家中尋找靈感、制作靈感。
但是有時候,這個靈感也等同于麻煩。
吳瓊在劇中也是一個尋找麻煩的角,沒事就喜歡“折磨”自己的女兒。
從跟蹤女兒上班再到去女兒的公司當保潔員,吳瓊在劇中對子女的愛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是無窮的。
這部劇所塑造的親情,是變態的、畸形的,這里的兩個形容詞沒有貶義的意思。
以吳瓊所代表的媽媽為例,她是一個過分關注子女私生活的媽媽,她其實沒有錯,她只是用錯了方式和力度。
父母與子女都不是絕對的完美,哪怕是當了20多年的媽媽,也會有初長成、不斷學習時候。
從“搞笑一家人”到“杠精一家人”
“罐頭笑聲”,曾是情景喜劇不可缺少的要素,“初長成”也保留了這一大特色。
在某個角色拋出好玩的梗之后,立刻響起一段齊刷刷、略帶魔性的笑聲,生怕你沒發現這個梗。
不過,現在它已成了粗制濫造的標志,很多人嫌棄它過時,也有一些人仍懷念它營造的熱鬧氣氛。
情景劇在講完好笑的臺詞后會有停頓,這時就需要笑聲來渲染氣氛,不然就冷場了......
需要后期暖場的原因,可能為了觀眾看到搞笑的情節時,可以笑得更久、更頻繁。
也可能是對于不太精彩的地方,錄好的笑聲能讓觀眾覺得情節更有趣。
“初長成”的笑點,當然不會少,但是觀眾能否跟上“罐頭笑聲”的節奏和頻率,就是一件值得我們考量的事情了。
“喜劇”作為這部劇的另外一大重要組成成分,當然少不了情緒的感染和搞笑的臺詞。
劇中角色個個都性格鮮明,并且人設的發展也到達了極致的狀態,例如江北永遠都是一副喜歡呆在家中無所事事的狀態。
在這種設定下,相愛相殺、好玩有趣的戲劇沖突是不會少的,但是我們也在演員的身上看到了“用力搞笑”和“油膩演繹”的影子。
正劇演員出身的王琳在飾演媽媽這個角色的時候,的確一改自己的形象,但是從她僵硬且嚴肅的表情,我們看不到喜劇該有的歡樂。
她可以是不茍言笑的媽媽,但她不能過分用力的表演人物情緒和情感。
情緒的感染,應該是油然而生、有感而發的。
情景喜劇演員,是張一山給自己定下的人設。
10年前劉星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和10年后江北給我們帶來的歡樂相比,這部劇的江北完全操著當年劉星的影子。
一個小孩做的事很多時候可以看作機靈淘氣,但放到一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身上就真不這么討喜了。
江北的人設、動作甚至說話語氣都感覺在模仿當年的自己,這也造成這個角色不靠譜、不負責、滿嘴跑火車又沒什么真本事的形象。
在情節和臺詞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編劇在制作和放大情節矛盾時,有意無意的制造了大批量的人物矛盾,從而造成了每個角色都是杠精形象。
“初長成”的梗一點都不少,只是每個笑料都有點差強人意。
如果我都愿意把要求和標準都降低一點,把這部劇當成一部“笑話”來看,這部劇會不會變得好看一點點呢。
我在要求影視劇拍的更好的同時,也把自己長成了“杠精”,可我總是沒有辦法不帶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一部劇。
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大腦都應該不斷的涌動而不是被編劇帶著走的,每個人的人格都應該獨立而不依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