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之前有好幾位朋友推薦過《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讀。上周一次偶然的機會,陪兒子參加圍棋考試發現一個家長帶著一本很薄的書,我定睛一看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歷十五年》經典版。我之前想象這本書應該是很長的歷史書籍,所以沒敢去讀,有了這次的偶然機會我決心要讀一讀這本書。1976年作者將英文版完稿,40年后我才讀到了這本書,感覺相見恨晚。
二、讀書感悟
1.作者視角獨特
讀書就好比走路,有些書你不讀根本就不知道作者的思想及表達方式,正如有些路你不走一走就不知道哪里有泥濘(當然了實時導航只達到了告訴你堵不堵的階段)。
公元1587年,年號萬歷,作者黃仁宇先生通過這一年的分析來剖析整個明朝帝國的歷史,這樣獨特的寫作方式我第一次讀到。作為理工科的畢業生我把作者這樣的文法成為斷面分析,通過橫切一刀明朝歷史來剖析明王朝失敗的原因很有新意。
2.制度流程的作用遠超越道德
本書給我的最深刻的感想是,帝制中國用道德來代替法律阻礙了商業的發展,也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說沒有法律的保障,皇帝只是一個牌位而已,首輔也不能光靠四書五經來輔佐皇帝,武將也只能靠自己的能力來創造并訓練出適應當時環境的隊伍,稍微的創新就會給文官制度以創傷,所以皇上和輔佐他想要被提拔的一幫人盡力維護著看似穩定,實則腐敗不堪的時政。所以說需要建立規章制度流程來管理和保障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對于一個王朝,一個企業,一個組織或個人同樣適用。這一點對于現代的企業組織來說非常有借鑒意義,體系的力量是生存及勝利的保證。世界汽車巨頭豐田汽車公司在管理上發現的問題,首先要考慮是不是制度流程上的問題,而不會輕易去追究那個個體的責任,可見該公司的文化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制度和流程的重要作用,所以才總結出著名的問題解決法。
3. 精確、亮化管理
作者在本書中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明朝的管理缺乏“數目字管理”,單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是數字化管理,但仔細讀了附錄后才發現作者表達的意思是精確化管理,意指當時的財政記錄不夠精確。這與作者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相對當時明朝來說國外的經濟發展基本都是可精確衡量對比的。凡事只有量化了才有可比性,才能發現差距,就好比組織或個人制定目標一樣,沒有量化的目標到頭來是沒法衡量是否實現了,或者根本沒法實施下去。尤其是在當今大數據時代,沒有精確化的數據分析,對趨勢的把握就會跑偏。
三、行動計劃
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勢,歷史可以像作者黃先生這樣來讀,當然是得熟讀史料為前提的;
多看國外或外籍華人的著作,改變自己在課本上學到的歷史觀;
繼續多遍閱讀《萬歷十五年》,讀透這本書,學習作者的大歷史觀,通過反復閱讀來體會曾文祺先生說的:
這本書的價值在于,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里的這些人,從他們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當中,可以看到企業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讀透這本書,我用了二十年時間,讀了五遍。
——曾文祺(明基電通公司中國營銷部總經理)
最后,還是建議大家有機會還是要花時間讀讀這本書,再多的劇透和感悟也代替不了親自閱讀所帶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