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說出了絕大多數人看待成功的心態——想獲得成功,天賦最重要;沒有天賦,你將一事無成。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天賦決定論”。持這種心態人的眼中,這世上是存在“天才”的。愛因斯坦能成功,因為他大腦先天就比別人大;莫扎特能成功,因為他天生就具備完美音高;隔壁小胖比我成績好,是因為他更聰明……
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的么?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作者馬修·薩伊德對“天才”的論調嗤之以鼻。他通過大量的事例和本人的經歷,徹底駁斥了“天賦決定論”,天才不過是一種假象。
馬修·薩伊德是誰?他憑什么談論成功?憑什么談論天才?百度一下你就會發現,他還真有資格這么說。馬丁·薩伊德是英國首屈一指的乒乓球運動員,曾雄踞英國乒壇近十年,并兩次參加奧運會。他不僅是個體育生,還是個“超級學霸”,僅憑自學就考入了牛津大學,同時攻讀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并以一等成績畢業。如今,他是《泰晤士報》的知名專欄作家,還寫出了經典暢銷書《黑匣子思維》。而且,馬修·薩伊德像諸多成功者一樣,從小就被稱為“天才”。“天才”跳出來駁斥“天賦決定論”,還有比這個更令人信服的嗎?
那么,我們就有了一個新問題,如果“天賦決定論”不足為憑,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耀眼的成功呢?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馬丁·薩伊德為我們指出了通往卓越的路徑:一萬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以及好的外在環境。
天才是一種假象
為什么天才是一種假象?馬修·薩伊德在書中舉了兩個心理學上的著名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史蒂夫的數字記憶訓練。我們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一般只能記住7個左右的隨機數字,但一個叫史蒂夫的大學生卻能很快記住82個隨機數字,在普通人眼中,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記憶天才了。但真相是,史蒂夫是訓練出來的,他經過230個小時的艱苦訓練。
第二個例子是柏林音樂學院小提琴學生的例子。這些學生都是8歲開始練琴,求學計劃、學習環境也都一樣,可到了20歲,水平已經明顯地分出了上、中、下三等。經過統計后發現,水平上等的學生,也就是有望成為大師的學生,比水平中等學生多練習兩千個小時,比水平下等的學生多練了六千個小時。
這兩個例子說明,優異的表現是建立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的。馬修·薩伊德還舉了自己的例子,他從五六歲開始,每天就要練習幾個小時的乒乓球。
或許你會說,上面事例說的都是凡人,歷史上可是有“神童”存在的,比如莫扎特,5歲能譜曲,6歲彈得一手好琴。可專家們研究莫扎特的生平后發現,莫扎特6歲時,音樂方面的練習時長就超過了3500個小時。從這個角度來看,莫扎特還是神童么?相似的例子還有高爾夫球大師泰格·伍茲,他兩歲就開始打球,十五歲時訓練時長過萬;還有網球大師阿加西,很小的時候,每天就要打2500個球……
書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反證。一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天賦決定論”是錯的,“練習成就卓越”對的,竟拿自己三個女兒做實驗。結果,他把三個女兒都培養成了國際象棋大師。
馬修·薩伊德用“冰山錯覺”來解釋“天才”現象。就像海上漂浮的冰山之露出海面一角,人們只看到了“天才”的輝煌成功,卻沒看到他們的刻苦練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或許才是“天才”二字的最好注腳。
那么,愛因斯坦大腦異于常人,該如何解釋呢?難道愛因斯坦也不是天才么?哎,這里賣個關子,下面我們會回答這個問題。
通往卓越之路
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馬修·薩伊德總結了通往成功的路徑: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及好的外在環境。
1.刻意練習
我們先說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不同于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的練習方式,刻意練習是目的明確、專門針對短板、尋求自我超越的練習。
為了解釋一下刻意練習,我們引入一個“心理舒適區”的概念。心理舒適區是指一種狀態,人處在這種狀態中會感到輕松愜意毫不費力。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聽音樂,這就是個特別典型的心理舒適區。
刻意練習就是要走出舒適區,設定一個超出自己能力,但努力又能達到的目標,并在這個區域內努力練習,這個區域叫“學習區”。一旦目標能熟練完成,學習區就將成為新的舒適區,需要再走出舒適區,如此反復,持續超越自我。理解了舒適區這個概念,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開車十年的老司機也沒法成為賽車手,就是因為他始終處在舒適區中。
想要成為大師,必須得刻意練習。比如,菲爾普斯訓練時,教練啥也不干,就想方設法給他搗亂,以此讓他適應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意外狀況;比如,泰格·伍茲練習時,故意把球踩進沙子里,以此來提高擊球難度。
這種刻意練習要多長時間呢?專家們統計了多個領域,得出了一個差不多的結論:十年。換算成小時的話,大概是一萬個小時。
那么,為什么必須得刻意練習才能夠成為大師呢?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們以上面提到的、能記住82個數字的史蒂夫為例來說明一下。史蒂夫并不是硬記這些數字,而是把這些數字與平時喜歡的跑步結合起來。當聽到“9462”時,他會想象為9分46.2秒,大約可以完成兩英里的賽跑;聽到“4131”時,他會想象為4分13.1秒,能跑完一英里。也就是說,史蒂夫把陌生的信息和熟悉的記憶聯系起來了。
心理學上,把這個策略叫做“組塊”。專家之道,就是把大量陌生信息編碼、組塊,以掌握規律,快速決策。就像福爾摩斯大腦中的“記憶宮殿”,不管什么案件,他都能與“宮殿”中的記憶對比分析,所以,在他眼中,根本沒有新鮮的犯罪。
大量刻意練習的好處就在于,練習越多,編碼進組塊的信息就越多。最終,海量信息能夠讓大師們僅憑直覺就能做出最優決策。比如網球大師費德勒,能憑借對手一個微小動作,判斷對手球路并先發制敵,就像有第六感一樣。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回答愛因斯坦大腦異于常人這個問題了。科學家們經過反復研究后發現,大量的刻意練習,可以讓大腦再次發育,大腦傳遞信號更快,特定區域會生產更多的灰質。比如,倫敦出租車司機大腦中的特定部分,就別正常人灰質更多,因為倫敦街道太復雜了,實在是浪費腦力。愛因斯坦大腦異于常人,或許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練習造成的。
刻意練習要求每個小時,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都要全神貫注,學有所得。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不但時間超長,而且過程也非常艱苦。所以,雖然明知這么做有好處,可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大師也就鳳毛麟角了。
2.成長型思維
這就又有一個新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能堅持下來,有的人堅持不下來?是單純的毅力問題么?
當然不會這么簡單。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馬修·薩伊德指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遇到困難,往往會以“我不擅長這個”或者“我不夠聰明”為理由放棄;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會視失敗為學習的機會,認為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著名的花樣滑冰運動員荒川靜香,在冰上摔倒兩萬次。如果她認為摔倒是一種失敗,她能兩萬次從冰面上站起來么?事實上,她每一次從冰面上站起來,都心情愉快,因為她又從摔倒中學到了新東西,這將讓她更加接近卓越。
世上有兩條路,一條通往平庸,一條通往卓越。卓越之路上,注定無數的艱難險阻,因為你想超越自己,想更上一層樓,必將面對無窮無盡的失敗。成長型思維與卓越之路匹配,因為只有成長型思維,才能坦然面對失敗,以正確的態度從失敗中學習,并最終超越失敗。
那么,怎么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呢?很簡單。只表揚努力,不表揚聰明。持續表揚努力,永遠不表揚聰明,直到大腦中的思維模式被改變為止。
作者薩伊德以中國乒乓球隊為例。在訓練大樓里,不管什么梯隊,多大年齡,教練永遠在鼓勵隊員們,努力,努力,努力!中國乒乓球隊能長時間稱霸世界,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原因之一。
3.外在環境
除了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薩伊德還認為,外在環境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原因。
這個你聽了可能會不舒服,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人定勝天”,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薩伊德提到外在環境,當然不是宣揚“環境決定論”。他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想辦法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環境。
薩伊德舉了個自己的例子。他長大的街區叫銀谷街,20世紀80年代,銀谷街涌現出的乒乓球頂尖運動員比英國其它地方的總和還要多。是這片土地有魔法么?當然不是。真相是銀谷街的小學中有個叫彼得·查特斯的體育老師,他是英國乒乓球資深教練。他培訓了街區的孩子們,并把打得好的孩子送到更高級別的俱樂部接受進一步的訓練。銀谷街出現這么多乒乓球運動員,是因為有查特斯這樣的伯樂。假如薩伊德住在下一個街區,無法進入銀谷街的小學,他的命運就會因此改變。
所以,對我們自己而言,上學時找個好學校,上班時找個好單位,生活中遇到個好朋友,對個人成長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古代的經典故事“孟母三遷”不也是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么?
說到這兒,《天才假象》就說完了。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有兩條:第一,所謂“天賦決定成就”都是屁話。如果成功只是天才們的事兒,那我們凡人為什么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追求進步呢?既然收益都不存在,我們為什么要做出犧牲呢?既然我們永遠都不能成功,為什么要費勁巴拉地從“舒適區”走出來,到“學習區”刻苦訓練呢?
第二,努力永遠比天賦更重要。你努力了沒有成功,或者是練習方式不對,或者是思維模式不對,或者是外在環境不好。總之,從現在開始,信仰努力,刻意練習,總有一天,我們會擺脫平凡,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