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以改變世界的,就是讓自己更好。
---我的閱讀之路。
閱讀提示:
如果你不喜歡看矯情的很low的過去,你可以直接跳到文末裝?的情懷。
一、過去:誰沒年少輕狂不想讀書過?
小學時,我基本沒讀過課外書。即使是學校規定的任務,要寫讀后感,聰明的我會從網上找書籍的梗概,然后加上我的感想,哈哈~這是我小時候及其自豪的事,知道如何花費最少的經歷去做不想做的事,現在這種方法,我依然應用著。
為什么不喜歡讀書呢?我總結了一下:
1.白紙黑字,哪有電影里炫酷的場景好看?
2.沒有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類型。
4.家庭并不是書香門第,小時候天天快樂的玩耍,父母并未報特別大的期望,估計覺得我學習成績還算好學生的行列吧。
3.懶。讀書耗時耗力,再加上沒有興趣,感覺閱讀多來說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
所以,我唾棄。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吧。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遇到了一本,我十分喜歡的書籍--沈石溪的《狼王夢》。這本書同樣是老師布置下來的任務,接著我從書店買回來了這本書。然后就簡單的開始試讀一下第一章內容,完全被小說的情節所吸引了。在沈石溪的筆下動物,居然可以給人以人的感覺。故事的跌宕起伏讓人無法放下這本書,想急切知道后面的內容是什么。細致環境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一切都發生在作者的眼皮之下,或者更甚至,作者的視角,就像是上帝的視角。以及作者對對他筆下動物的塑造,十分立體,充滿人性。在寫這段文字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再把去篇小說從頭到尾細致地讀一遍。我記得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在四五年級左右的樣子讀的,相信十年之后再拿起這本小說時,在重溫熟悉的故事情節時,會有對小說內容主題有新的感覺吧。
但是可惜的是我并沒有在花大量的精力去查沈石溪這個人寫的其他的作品。因為,看書是要需要花錢去買的,然后我并沒有很多人,也不想攢我的零花錢去讀書。這樣的話,我的小學時光基本上就只看過這樣一本書。哈哈
到了初中,讀書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和同學偶然談話中發現他有好多沈石溪的作品,基本上他全部都買了,嗯,我就向他借,他也非常樂意的借給我。
(像什么《混血豺王》我覺得其故事情節,簡直和那種主角打怪一步步到達人生巔峰狀態的小說差不多。這個故事真的非常Dramatic)
于是在這位同學的幫助下,我基本上把沈石溪的所有知名的作品都給看完了。嗯,看完的感覺是我覺得在寫動物類小說這一方面,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因為我沒有再去了解過其他作者是否有去寫這種小說。緊接著,我進入了書荒階段,也不想去主動的去搜別的小說看。就又不讀書了。
第二個階段是言情小說的階段。因為周圍的小伙伴們都在看這種書,然后我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這個坑,然后基本上初二的一年,對這類書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感覺我看過的言情小說的數量比我看其他書的數量要多好幾倍。現在想起來的話,真的是沒日沒夜的看。
有時候經常就是通宵去看一個小說,然后放假的時候。就直接就進到自己屋子里,然后打,然后手機充上電看小說,一看到后半夜的那種。到了初三以后課程又加了一門化學,而且有升學的壓力,所以當時是我主動的,戒掉了看言情小說的這個癮。
(發現自己真的好厲害,真的是說戒就戒,好多我的同學根本就戒不掉)
到了高中階段,讀書遇難。
我其實一直對心理學比較好奇感興趣,于是我就買了很多有關于心理的,思維的書。這些書是我在網上的書單里挑的,質量還是非常高的。可是我發現很多這種有關于真正專業知識的書,我讀起來有一些晦澀,讀起來有些困難,雖然說我對這類書籍感興趣,但久而久之就不想再看這類書了。后來我發現,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閱讀能力非常的差到我想哭的地步。
讀書需要靜下心。
我做不到。
我的熱情被其實并沒有那么有趣的文字消磨一空,再加上我高中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黑暗期(這是另一個故事,這里先不提)。
我的情緒異常敏感,一點挫折都接受不了。
然后我又放棄了讀書。
二、現在:少年啊,生命一次啊!不讀書簡直是浪費啊!來來來,我告訴你為何要讀書。
從我黑暗期出來后,仍然迷茫,困惑。
時而還會因焦慮而頭痛。
我突然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突然找不到生命的快樂。
What do u want to do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我自問。
I want to express everything,
I want know everthing.
我回答。
(別吐槽我用英語裝?,這不是裝的,真事。至于原因嘛,給你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自己想吧)
于是,我開始寫作。
開始寫我的意識流,想到啥寫啥。(如果你看過我的其他文章,你會發現一個特點是,太情緒化了,但,我喜歡。)
我曾在簡書上寫過一篇文章,當時是公開發布的,在許多專欄里投了稿,如我所料,投了5個,沒一個收錄的,所以有點傷心,就隱藏了。(《忘記自己,是對人生新篇章的探索》)
在這篇文章里,我提到一個概念,"忘記自己"。
一開始被退回來時,有一點點生氣,感覺不被理解。這個方法真的管用啊!感覺懷才不遇。
后來故事發生逆轉。我在我訂閱的公眾號中看到一篇文章,這是開頭:
? ? ? ? "能當眾演講,還能輕車熟路地駕馭觀眾的反應,你一定認為那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突破自己天性的能力,比如他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但他能夠為“演講”這件事專門調出一個“外向”的自己來。他的TED演講就是關于這一主題(as cited in, Jarrett,2017)。
? ? ? ? 人為什么能夠在需要的場合里,做出和自己的天性完全不符的舉動?有意控制自己呈現出來的一面,還是不是真實的呢?這是一種虛偽么?人應該多大程度上“只做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策略性地呈現自己呢?
? ? ? ? 在Brian Little看來,這是因為,每個人除了自己原本的性格之外,都還有一些可以自由施展的個性面,他把它稱為人的 “自由個性”(free trait),而這就是我們今天想和大家談論的話題。"
讀到這里,我直接引發共鳴。
這不就是我說的"忘記自己的方法"嗎?
真的是如出一轍啊!
文章直接引申到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如何突破自己的性格局限",文章深入淺出,邏輯縝密。
這就是為什么人家的文章100000+的閱讀量,我的連投都投不出去的緣故。
不知道你讀到這里,是否清楚我要表達什么。
這就是讀書的重要性啊喂!
你們應該都應該聽過,有個農民,并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對數學感興趣,最后寫出了一篇論文。專家看后,分分感嘆"不就是微積分嗎?"他寫的論文,發現了微積分。可我們都知道,微積分并不是一個萬全陌生的詞,它早就有了。專家分分表示可惜,為什么呢?他一個基本沒收過教育的人,憑借自身發現了微積分,這是人才啊!如果這樣的人早年接受教育,指不定會成為什么大人物呢!
你看,這就是思維的局限。
他是因為沒有經濟條件突破。
而你我這些有條件的卻視而不見我們的幸運。
我寫不出,帶有專業術語,邏輯縝密的文章。
因為我的頭腦中,"沒東西"。
這種感覺是很難受的,我的表達被語言限制了,因為我沒有輸入足夠多的語言去進行創新進行頭腦風暴,去將我的意思流,變成優質的文字。
這也是早年間,無法開始寫作的原因。
提筆,不知怎么寫。
有質量的輸入,使有質量的輸出成為可能。
這句話是真理。
我現在正在發展我的"自由個性",我要做我以前唾棄的卻對我有極大幫助的事請,比如閱讀和寫作。
我不再膽怯我的文章質量垃圾,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所應當。你差,你就去磨礪。
你差,不是你畏懼的理由。沒有人理所應當從出生就是寫作的一把好手。你可以在改變的路上猶豫些許時光,但你記住你不能無作為漠視這條路。
我不再唾棄浩如煙海的書籍,我知道我通向人生的下個階段,就是一本本書搭成的云梯,云梯之上是以前我無法企及,甚至連想都不敢想的可以裝?的高度。
我的黑暗期,就是因為心靈的匱乏,無法從世俗中超脫出去,無法從自己的情緒中分離出來。
我不想重蹈覆轍,我知道我自己是無法停下腳步,去得過且過,去揮霍鬼混的人。
我知道"唯一可以改變世界的,就是讓自己更好"(維特根斯坦說的哦)。
閱讀,就是能充實你心靈的途徑。
閱讀,就是你對抗時空扭曲感,擁有更多"暗時間"的途徑。
目前我,還在讀大學,目標是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很繁忙,因為我現在成績特別一般。
但我給自己規定一周至少"至少2000字寫作+讀一本書",不管再忙,我都得完成,這不,馬上dealine就來了,還有將近4個小時就下一周了,這周的寫作還在寫(就是這篇)哈哈,超不想寫。
但,咬咬牙,發現寫著寫著進入FLOW的狀態了。
不管你信不信,我以后是干大事的人。
我這樣對自己說。
一定是這樣。
因為這是我的故事。
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