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周在讀孫云曉的《習慣養成有方法》這本書時,又一次引發了我對琴童練琴習慣這一問題的思考。太多的琴童家長告訴我,孩子練琴是一件讓孩子和家長都備受折磨的事情,那么琴童練琴需要培養良好習慣嗎?琴童練琴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都包括什么?我們該如何培養琴童良好的練琴習慣?琴童需要培養良好的練琴習慣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了。今天的“談琴說樂”,王老師來談一談琴童練琴首要的第一個好習慣是什么?王老師認為,琴童練琴需要培養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琴童要培養每天練琴的習慣。我們從琴童家長在這方面的認識誤區談起。
? ? ? ? 家長誤區:學琴沒有每天練琴的習慣也能培養孩子對鋼琴的興趣和愛好。一位家長跟我說過:“從學琴開始,我就不想逼孩子練琴,想尊重孩子,讓孩子能主動的自己練琴。所以在這方面對孩子一直沒有刻意強調過。”這類家長,很注重孩子的個人感受,屬于比較民主型的家長,愿意尊重孩子,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以下幾個方面:
? ? ? ? 1,從生理層面來說,從大腦神經聯結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每天練琴。我們掌握一個知識點,掌握一個動作要領,大腦是需要時間來處理這些信息的。從最開始大腦接受信息,到形成自動化反應,這其實是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在起作用。我們每天的練琴,每一次對樂理知識點的復習,每一次對手指動作的練習,都在刺激并且促進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形成一張網絡,提高它們處理這些信息的速度,直到我們不需要特別的思考,形成條件反射。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不是每天練琴,而是隔三差五的練習,我們大腦的神經元什么時候才能形成聯結?它處理信息的速度能快起來嗎?神經元處理信息不快,我們孩子們的外在表現就是彈樂曲時不熟練,像我們說話時的磕磕巴巴。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孩子們需要每天都練琴。
? ? ? ? 2,從學習這個行為的本質來說。學習包括“學”和“習”,“學”強調的是老師教和學生學。“習”強調的就是練習。只學不習是行不通的。學語文我們需要練習,學數學,我們需要練習,學英語,我們需要練習。學鋼琴,同樣需要練習。不管你讓孩子學琴的目標是讓孩子走鋼琴職業化發展,還是想讓孩子走非職業化發展(僅僅想讓他們作為興趣愛好),都需要保證練琴時間。一萬小時理論現在大家都不陌生了。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研究,以20歲為時間節點,一流鋼琴演奏家練琴時間為10000小時,次一級的鋼琴演奏家練琴時間為5000小時,業余級的鋼琴演奏家練琴時間為2000小時。站在心理學家研究的肩膀上,我們是否可以推論,單從練琴時間這點上來說,職業化和非職業化的區別是總的練習時間長短和每天練琴強度的問題。所以不管是職業化發展方向,還是非職業化發展方向,都需要每天練琴!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管是職業化發展方向,還是非職業化發展方向,都需要每天練琴!都需要每天練琴!!所以,希望培養孩子學琴作為興趣愛好的家長們要注意了,我們的孩子們也需要每天練琴,不能保證每天練琴,我們可能面臨的情況會是:學琴不僅沒能讓孩子對鋼琴產生興趣,反而讓孩子討厭了鋼琴,很可能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 ? ? 3,從生活經驗來說,“假期綜合癥”大家都不陌生吧?慣性作用,每次周末兩天小短假,五一三天小長假過后的第一天上班,我們需要去刻意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才能保證上班時的狀態,否則容易出現上班時候的身心游離狀態。在這點上,如果我們的孩子兩天或者三天才能練一次琴。那我們的孩子們在練琴時,出現身心游離的狀態就會比較多。不能專注于練琴,長此以往,這種練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 ? ? ? 基于以上3點的考慮,對于“孩子學琴不需要有每天練琴的習慣”,這個認識誤區,家長朋友們有沒有覺得清晰一點了呢?王老師的觀點是:培養每天練琴的習慣,會讓琴童們學琴之路更順利~
? ? ? ? 下期“談琴說樂”,王老師,繼續幫您剖析——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練琴習慣。
? ? ? ? 談琴說樂,音為有你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