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知道了“愚人節”這個西方節日,正兒八經把這一天當成一個節日來過似乎只有一次,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還有一次。
大二。愚人節前夜,我和R自費去學校后門的文具店買了一大張紅紙,兩人合計著措好詞,R用毛筆在上面寫了一份停水通知,大意是說4月1日全校因故停水,請廣大同學提前蓄水。落款留的總務處還是別的什么部門。然后我倆趁著夜深人靜把停水通知用透明膠粘在了張貼欄。結果可想而知,全校上下信以為真的人不計其數,從早到晚都有人不住往宿舍提水,還熱心提醒其他同學……直到下午放學,大家發現整天都沒有停水,不禁恍然……校廣播站還因此事在廣播中匿名批評了我倆。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肆意少年時啊,依著自己的性情想做什么便去做了,哪會兜兜轉轉考慮那么多前因后果。而如今,卻遠遠做不到沒心沒肺,也深刻體會了何為成長。
2003年4月1日,我在校圖書館的電腦上獲悉了張國榮的死訊。
我并非他的粉絲,卻因他上過一次電視。在他去世前一年某個周末的午后,我和D在火車站附近逛街,稀里糊涂遇到了娛樂記者。記者問我倆是否知道張國榮,是否知道他是同性戀,對此有何看法。第一次偶遇街頭采訪的我們雖有些猝不及防,但也極其淡定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本以為采訪視頻被剪輯刪除的可能性很大,卻出乎意料在幾天后登陸了娛樂頻道的王牌欄目,還是D的妹妹收看節目后興沖沖給她打了電話,我們才得知上了一回電視。這便是我和張國榮的唯一間接交集。
看到他自殺新聞的時候,本以為是愚人節玩笑,并不以為意。直到網絡和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報道接踵而至,才知竟是真的。張國榮以這樣的方式與世人開了最后一個玩笑。從此,愚人節成為了一代巨星的忌日,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后來我再也沒有在愚人節愚人或被愚。
時過境遷,少時的記憶仍會在這個季節于不經意間被輕輕勾起,竟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