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沒有汨羅江,但端午節的習俗一點都不比其他地方差,粽子包的非常簡單,雖沒有現在的那么多花樣,再喝上一碗用艾葉熬出來的驅病湯,老家的端午節也算過的有滋有味了。
? ? ? 記得小時候,故鄉的老屋位于村子的最后一排,屋后便是一個碩大的蘆葦蕩。蘆葦蕩的水深淺不一,水里很多的小魚好像示威一樣,總是在面前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那種悠閑自得也讓我羨慕不已,我也曾想盡很多的辦法抓上幾條,但魚蝦借助著蘆葦叢這個天然屏障,即便我用很多工具也無濟于施。有時候我不免感嘆于勞動人民的智慧,村里的一群熊孩子們在屢戰屢敗之后,終于發明了一個能在蘆葦叢中捉魚的有效的工具-罐頭瓶。拿一只玻璃的罐頭瓶,用塑料布封口,再用繩子在瓶口的凹處纏上兩三圈固定,繩子打結的另一端留得足夠長,以便隨時能將瓶子放入水中和拉出水面。塑料布的封口處用小刀劃一個菱形,將麥麩放入瓶中,灌滿水后麥麩就會沉到瓶底,然后拉著繩子將罐頭瓶輕輕地下入水中,愚鈍的魚蝦就會競相地鉆入瓶中吃食,這時用繩子迅速地將瓶子拉出水面,貪食的魚蝦毫無防備地就成了我們的囊中之物了。帶著勝利果實回家,往往迎來的不是大人的贊許,反而是母親的訓斥,并且還用一些“水鬼”的故事來嚇唬我們,總之還是擔心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熊孩子們發生意外,小的時候感覺還有些委屈,現在為人父的我深感其中的呵護和不知如何表達的母愛。
? ? ? 魚兒抓回來了,還是要打一下牙祭的,將魚兒收拾干凈,裹上干面粉,平鋪在用高粱桿制作的胚子上晾曬,曬到半干后便是入鍋油炸,再將炸好的魚入鍋,熬上一鍋魚湯,特別是在端午節的時候,粽子配上魚湯,餐后再喝一碗艾葉熬的驅病湯,那或許是我人到中年再難找回的美味了。
? ? ? 蘆葦的生命力相當強大,剛入春的時候,不經意地會有整片的蘆葦從淺水里或岸邊鉆了出來,成群結隊,互不相讓,生長速度之快甚至晚上都能聽到它們拔節的聲音。初生的蘆葦葉子還沒有長開,都尖尖地矗立在那里,在微風中搖曳著,如同扛著冷兵器的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每逢端午節的時候,蘆葦的葉子已經非常豐碩了,寬而長的葉面,綠的連世上最好的翡翠也難以媲美,那種綠是濃厚的綠,是生機的綠,是大自然饋贈的最值得讓人思念的故鄉的綠色。
? ? ? 長大后的蘆葦,也成了我童年時追捧的制作玩具的取材。葦葉按從細到粗地卷起來,在細的一端用手捏扁后用力地吹,就會發出號角的聲音,也成了我們玩打鬼子游戲時最好的軍號了。蘆葦桿的一端削尖了可以做成標槍,把芯用鐵絲戳空了可以做成笛子。蘆葦櫻可以做成笤帚。其實蘆葦最大的用處便到秋季的時候,將干黃的葦葉清除,用工具將中空的蘆葦桿壓扁,編織成涼席,炎熱的夏季睡在涼席上,這便是故鄉的夏夜最好的降溫設備了。
? ? ? 端午節的頭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到蘆葦坑里采葦葉,小心翼翼地擔心葦葉會順著葉脈裂開,采來的葦葉放在開水中燙一下,一是消毒,二是讓葦葉更有韌性,三是殺青以便保留原有的綠色,四是也讓葦葉“變成”了“粽葉”。包粽子的時候要用糯米,再放上一顆花生和一顆紅棗,花生寓意生生相惜,紅棗寓意紅紅火火,一并放入用葦葉卷好的錐型里,包成三角型用棉繩纏牢,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蒸煮,掀開冒著蒸汽的鍋蓋,滿屋滿院滿村瞬時間都充斥了粽葉的香草味和糯米的香味。
? ? ? 現在粽子的花樣已經非常之多,叉燒的、海鮮的、豆沙的、蛋黃的… …,但不管什么花樣,再難吃出來那種粽葉的香草味了,這或許是鄉愁惹的禍吧。
? ? ? 再回老家的時候,蘆葦蕩已不復存在,但她像一個沙盤一樣牢牢地印跡在我的心里,時刻想起,仿佛又聽到了那風吹蘆葦的莎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