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迷上了追劇《我的體育老師》 ,電視劇是張嘉譯,王曉晨,王維維,張子健等領銜主演。劇情從一開始就上演了張嘉譯扮演的馬克和王維維扮演田野的離婚,到馬克緩解心情在海南認識的后來再婚的對象王小米(王曉晨扮演) 于是有了女兒跟爸爸,兒子跟媽媽,男女雙方因為年紀相差太大各不同意,孩子故意找小后媽事,前妻又想和好的各種劇情......電視還沒有追完,畢竟一下子看完一部劇好累,但我特別想說下的是關于家庭教育的問題。
后來我們沒什么聯系,但他過得一點也不好
上初中的時候,因為家里爸媽都忙,有一段時間我扮演著爸媽雙重的角色上下學都要接弟弟,于是我轉學了,在鄉上的初級中學。
那會班級不多,一個年級兩個班,多的話就是三個班(這都取決于當時每個年級不同的人數劃分)我們那一批上學的同學里難得多女的少,所以基本大部分都是男生,其中有個男同學對我印象特別深。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那種經常曠課,不好好上課不寫作業。課上睡覺,下課欺負同學的“壞學生”是老師眼里的“刺頭兒學生”也是學校廣播里經常點名批評的學校的“混混”。那個時候,對他最大的感覺就是以問好開始“為什么要把自己過成過街老鼠一樣?難道家里人就不管嗎?”
初二那年,我在三班,班里排座位還是貫穿這以前初一時候的作風,按著考試成績,先安排學習好的之后,再一個好學生幫一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還別說當時最擔心和他坐一起,結果真是怕什么來什么,我們做了同桌。
一次開家長會前,班里組織大家打掃衛生,布置教室,他一呲溜就跑了,剩下擦玻璃,貼作業的事情全部交給我,當時那個勁兒,真要是有頭牛我都能給打倒。直到第二天開家長會我都沒見著他,我想著他八成是因為太壞,家長沒臉來學校,或者早都帶著這個“壞同學”回家教育去了。
那年秋天升學的時候,我才聽說那“壞同桌”轉學了,原因是爸媽離婚了。離婚前的那段時間他才開始學壞,不好好學習,才開始叛逆學校和老師,欺負同學。
再后來沒有他的消息很久,直到有一次過年回家在街上碰見以前的同學才知道,后來他過得并不好。重新組合的家庭有個女兒,他是哥哥,但因為三天兩頭的打架傷人被拘留過,因為初三中考時做小動作被監考老師發現傷面子刺傷老師失心瘋一樣休學回家。
再往下的事情我沒敢去打聽,想起來好歹做過同桌,那種同情和憐憫悄悄放在心底,祝愿他好。
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愛,不是給太多錢的補償
身邊很多因為家庭變故而發生變化的孩子。在家長眼里,兩個人過不下去那就和現在干不下去工作就隨便離職一樣。等到兩個人真的分居兩地,給孩子帶來的可就不是簡單的外在傷害,而是心靈上的傷害。
電視里馬莉(馬克女兒) 和爸爸生活,只要一有什么情況身為體育老師的爸爸都是給孩子零花錢要不就是請孩子吃大餐,殊不知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說話沒大沒小。雖說現在拍電視都是夸張化,但我想要是和我奶奶那個年代的人一起看,見解肯定又都不一樣的。
家庭教育很重要,首先必須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夫妻關系才能讓孩子有愛,才不至于孩子變壞。
身邊還有個例子。
說是一家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從小留守的孩子最不好的一點就是有事情不和家人溝通,凡爸媽覺得虧欠孩子給錢作為補償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那家孩子最后走上不歸路,高中沒上完就被退了學,在叔伯的廠子里打工,欺負女孩子被女孩告上法院......
多可惜的孩子,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家庭和教育被傷害。青少年孩子在長身體的時候,家長更應該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身體和心理方面都給孩子更多的人才行。
金錢買不了健全的心,換不回來孩子的美好青春和人格,也買不來孩子的夢想和未來。
父母得背多黑的鍋?
先前我不理解家人,為什么總忙的不可開交,沒有時間陪孩子。現在我明白了,自己整天也忙的不可開交同樣也沒太多時間陪家人。
我們總在忙忙碌碌,掙很多錢,做很多事,卻忘記了如何和人溝通,相互交流,把想法說出來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最真實。這樣既可以相互了解,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心靈受的傷是最難以治愈的,慢慢來,不急,
父母之間的不愉快不可以施加在孩子身上,
工作上的不愉快不可以帶回家里,
兩個人吵架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兒,
有問題及時解決,不可以靠冷戰終止暫時的不快,而造成更大的傷痛......
我沒有孩子,也不知道以后怎么教育,但這些都是我現在想到的,畢竟結婚要生子,生了就要好好教育的,給孩子完美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愛,讓孩子茁壯成長,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