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遭遇孩子的“拖延癥”,是不是有點束手無策了?
? ? ? ?曾經有家長留言給我,問道:“我的孩子已經上小班了,以前在家就發現 這孩子做什么事兒都要催,性子很慢。上了幼兒園以后,老師也向我反應,她做事情愛拖拖拉拉,因為是集體生活,經常讓別人等她。這讓我很頭疼,孩子的這種‘拖延癥’,做家長的該怎么治她呢?”
? ? ? ?首先要感謝這位媽媽提出的這個好問題。孩子做事拖拉,是很多學齡前兒童的家長感到很頭疼的問題,那些不愿起床、不肯吃飯、不想上學的情景,也許很多家長都遭遇過,也很困惑,究竟如何對孩子拖拉的現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呢?
? ? ? ?要想真正地對孩子的拖拉現象對癥下藥,就必須先分辨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是什么?找到生活中究竟是哪些干擾因素,正在妨礙著孩子積極主動地做事?作為智慧的家長,我們需要了解哪些 應對孩子做事拖拉的有效方法?
? ? ? ?家長在面對孩子慢慢地吃飯、慢慢地起床穿衣、慢慢地收拾整理玩具,慢慢地做一切的時候,先要保持一個冷靜且審視的姿態對待這個現象,首先要了解清楚 孩子做事兒拖拉的原因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孩子的“拖延癥”,其實有三種類型!你的孩子屬于哪一種?
? ? ? ?一般情況下,形成孩子拖拉現象有三類原因:
? ? ? ?第一類,生理原因。這個原因和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有很大關系。當孩子在反應能力、注意力、以及運動協調能力都比同齡孩子發展得慢一點的話,那么它導致的直接后果 就是在做事情上比別人要慢半拍。這可能與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和協調功能的發育有關,它直接影響一個人在計劃、控制、注意力與執行力上的外化反應,也就會到導致孩子做事總是慢慢的。
? ? ? ?第二類,心理原因。當孩子做事兒慢的時候,很多家長通常會表現出 催促、強迫,甚至訓斥的行為。其實這就給孩子在行動上 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他們被成人既定的目標 所控制和期望著,很少有自己選擇的空間和機會。正因如此,有的孩子會緊張、有的孩子會無助、有的孩子干脆“非暴力不合作”,這些都使他們不愿積極主動地完成 成人給定的任務。于是,表象上來看,就會出現孩子慢慢地做,家長只有在一旁干著急的情形。
? ? ? ?第三類,行為原因。孩子的一些拖拉行為,其實反映出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時間觀念,也沒有養成做事要有計劃性、條理性、邏輯性的習慣,做事情難以專注。孩子在低幼階段有這些表現,可以理解為 是年齡特點導致,而當孩子年齡漸長,依然出現此種表現,那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了,可能你需要更注重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和做事情的條理性培養了。
? ? ? ?當家長對孩子拖拉行為的原因 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之后,就應該了解幾個行之有效的教育辦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應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孩子拖拖拉拉,我們可以不打不罵,輕松“治”他!
? ? ? ?在這里,為大家介紹幾個可以幫助孩子不再磨蹭的技巧,以供參考。
? ? ? ?第一,不再包辦代勞,幫助孩子勤快起來。很多孩子做事磨蹭,多拜家長的包辦所賜——起床的時候幫助穿衣服、吃飯的時候幫助喂飯、走路的時候習慣地抱著、孩子想要什么幫助去拿……這么做,家長就成功地“培養”出孩子的懶惰與嬌慣,當家長某一天讓孩子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會很不習慣,抵觸的情緒蓋過一切行動。所以,要讓孩子勤快起來,家長必須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想要幫忙的沖動,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時間久了,他們會認為自己做事兒是很平常的,不會再有反感、抵觸的情緒出現。
? ? ? ?第二,消除分心和干擾的因素,讓孩子做事更專注。孩子的一些拖拉行為,有時候并不是主動為之,而是被一些分心的因素所干擾。比如,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注意力全在電視上了,吃飯會越吃越慢。所以,家長在平時要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一個動、靜分離的環境。做事情的時候,盡量是一個安靜的、不受干擾的環境,當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家長也盡量不要在一旁看電視、玩游戲,也盡量不要和別人大聲說話,用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孩子專注地、有效率地完成既定任務。
? ? ? ?第三,不要責備和打罵,讓孩子自己感受到磨蹭付出的代價。當孩子做事磨蹭、影響了自己也影響到別人的時候,家長此時不一定要用責備和打罵來應對,可以偶爾用一種叫做“自然后果法”的辦法,讓孩子親身感受到 做事拖拉給他帶來的不良后果。比如,起床晚了,上幼兒園就會遲到;不肯吃飯,收碗筷時間到了,就沒飯吃了……當孩子自己了解到磨蹭的后果并不美好以后,他們會慢慢改變自己拖拉的行為。
? ? ? ?第四,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快”的好處。當孩子了解了“慢”的壞處以后,也要讓孩子認識到“快”的種種好處,知道“效率”的重要性。當孩子快速地完成了任務以后,會節約出更多的時間,那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嘗過這種甜頭以后,比家長的任何催促、強迫、對抗都有效果。
? ? ? ?第五,用比賽或獎賞的辦法,慢慢改掉磨蹭的習慣。家長可以用一些比賽的形式,為孩子做個記錄表,讓孩子和自己比賽,比一比做同一件事情,究竟是昨天快還是今天快;也可以讓孩子和同齡的朋友比賽,像玩個游戲一樣 你追我趕地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務;還可以進行親子之間的比賽,家長和孩子比一比 誰穿衣服更快、誰疊被子更快等等。也可以通過一些獎賞的形式,例如獎勵卡、小紅花、積分卡換禮物等辦法,讓孩子在游戲的心態下,更愉快和更勤快地做事兒。
? ? ? ?曾幾何時,家長對孩子不停地叮嚀“慢慢吃,別噎著”、“慢慢走,小心摔倒”……而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的話語就變成了“快點寫作業”、“快點吃飯”、“快點睡覺”…… 在這樣的改變下,家長有沒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究竟適不適應改變。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他們的任何情緒和心態都應該被理解。所以,當我們在應對孩子的種種行為時,我們是否真正地理解孩子為什么慢、為什么不愿做事、為什么總是和家長對著干……斗智斗勇,不如蹲下來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他們的拖延不僅有生理原因,更是心理現象,只有切準了他們拖拉行為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才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