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佛教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說到《金剛經》大家也不會陌生,可是金剛經里面好多東西很復雜,而且語言用現代的方式也無法理解。那么筆者就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拙見把。
前言
如果大家是虔誠的佛教徒,大家一定會發現佛教有很多經文,而且這些經文多到可能我們這輩子也讀不完。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經文有的說東,有的說西。甚至會發現,有的佛經說人或者該去“有”,有的佛經說我們該“無”。
比如《金剛經》《心經》《大般(bo)涅槃經》說“空”,而《大毗婆沙論》說“有”。那么佛經的核心思想說這個宇宙萬物到底是有還是空呢?
期間也讓我非常的燒腦,但是在我去了解佛學,甚至去寺廟有時候和一些法師聊天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見解就是,其實這些佛經或許是對待不同的人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人與人的悟性、成長環境、性格特點等可能都不一樣,理解佛學方法也不一樣,或許傳的傳的就會演化出很多“不同版本”的佛學。
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
佛陀出家的故事想必只要是一個忠實佛教粉絲,那么我們一定會了解到佛陀出家之前是一個王子,父母也很愛他,可以說就像我們今天所說含著金鑰匙(甚至可能是鉆石鑰匙)出身的人,那么這樣一個人其實在早年已經是該有的都有過了(金錢、權利、美女),可是突然有一天自己發現人間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貪、嗔、癡等很多痛苦和黑暗。于是佛陀就此出家,嘗盡人間疾苦,后來終于在菩提樹下打坐成佛。
之后就此開始傳法,今天我想先說一下《金剛經》。
《金剛經》的簡單概括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為堅硬吧,無堅不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這個智慧是最高的智慧,或許是洞徹事件萬物規律的智慧。“波若蜜”代表“到達彼岸”的意思,“此岸”代表苦海,而“彼岸”代表的是脫離痛苦的地方。佛教成為涅槃。
可是我們讀佛經發現,很多東西我們根本理解不了。那么這個其實也別急,因為并不是佛經多么神秘,而是佛教本來產生于古印度,而語言肯定也是根據印度語來講解。所以很多人一輩子一直念經,但卻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最后發現還是沒有領悟佛學的智慧。這里學佛個人認為,需要理解佛經背后真正的含義,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理性學佛,這樣佛學才會對你有益。
淺談《金剛經》對“相”的理解
《金剛經》有一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相”是佛學一個重要概念,相信佛教徒肯定聽過一句話叫“住相”,那么什么是相?根據佛經來說,“相”代表世間萬物的形象,屬性,或者人們對這個事物的定義等。說的通俗一些,就是你感覺的,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想到的,你聞到的,你說出來的等一切東西都可以稱之為“相”。
這里包括連佛經其實也是“相”,為什么這樣說,佛教有一個經典詞叫“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明某某。”
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我個人認為就是,我們學佛不能去死理解其中的字面意思,或者用腦子推理這些東西。需要你用心去感悟,而用心和用腦子是兩個概念。如果你太去分析佛經的內容,反而容易“住相”,也就是陷在佛經中了。
這時候佛就告訴你,我說這是什么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它只是就是什么。好像很繞口,好像很燒腦。不過很遺憾,本來佛學就不是用腦子來理解,而是心去感受,甚至是需要一定的直覺悟性的。
那么如果佛學如此的深邃或者說連佛法都是虛妄,那么學佛干嘛呀?
那你就太小看佛學了,因為佛學是一個很大的哲學視角讓你看世界,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佛學,會對你的現實生活有非常大的幫助,這里也許不能幫助你升官發財,可是卻可以幫助你學會重新審視自己和這個世界,從而更加條理的來度過人生無數的苦難。
我們平凡的人往往遇到問題只能站在自己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那么自然會非常局限,而如果你有一個佛學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世界會讓你會去理解痛苦和欲望以及世間萬物的一些規律和意義,從而苦痛還是會存在,但是此時的苦難痛苦并不會是你曾經那樣理解的痛苦,從而你可以開始去真正面對這個世間的殘酷和溫暖。個人是站在俗世角度對佛學帶給我意義的理解。
如何理解“破相”的意義
前面提到了,佛經有時候會讓人覺得非常難以理解和深邃。其實這是印度語言的特點,他們喜歡把一個比較簡單的道理翻來覆去的說來說去。
《金剛經》全文都在講一個關于如何做到“破相”的方法,而“破相”就是透過問題看本質的能力。這樣你內心就沒有執念和糾結痛苦,也就到了佛視角看問題的境界,這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那么如何破相呢?佛經有一句話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到這里,先談一下什么是有為法?
有為法在佛教就是講事物的因果聯系,佛經之所以傳播廣泛,就是因為佛陀發現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果定律的,那么這個因果定律也是痛苦的產生。比如佛經會講因果報應,或者這一世的因果報應沒有解決就去來世來解決,像三世因果這樣的詞在我國非常的盛行。先不說科學不科學,我們不能用簡單科學視角來理解佛學,因為佛學和西方的精神分析都是憑感覺與直覺來理解人性與世界的工具。那么這就有一定的不可證偽性。可是眼睛看不到的難道就不存在么?
那么佛學就告訴你了,無論你執著的金錢也好,美食,美色或者家庭再大到民族等或許都不是你該執著的。
不過告訴你去除貪欲倒是很容易理解,可是如果告訴你連親人、朋友、愛人、民族都拋棄,那么這就與道德沖突了。于是佛學的分支也就慢慢出現了。
學習佛學的人可能很關心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不過很抱歉,也許佛陀這個創始人根本不關心什么是宇宙真相,而佛陀只關心如何除苦。而后面執著追求人生真相也是佛學一點點演變出現的論調。
而且說到佛陀可以做到拋家棄業的走上修行道路,其實也有一定的社會因素,佛陀生活的年代是古印度,而古印度有很多宗教,人們也對修行很重視。像這樣拋家棄子出家的行為,或許就像出去旅游一趟這么平常。
佛學對我本人的啟發
其實小時候我對佛學還是很有偏見的,因為我爺爺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所以曾經我對佛教的印象就是“迷信”,或者看破紅塵。可是在我不斷深入了解佛學,我發現不同人對佛學會有不同理解。而我學習佛學更多希望學習其中一些我能接受的,而那些我目前暫時還不能認同的,先擱置。
同時閱歷非常重要,如果你僅僅從字面理解佛學的話,那么你永遠都不會明白佛學到底說了什么。人生的體驗也非常重要。就像王陽明所說“知行合一”。
也就是很多人理解佛學就是:不吃肉,不殺生,看破,自在,出家········
這些也僅僅就像佛學森林的一部分而已,也就是你理解的佛學或許就根本不是真正的佛學,包括我現在說的這些也可能就不是佛學。
看到這里,我只是希望我們可以學習同時保持一定自己的東西,那么問問自己學習佛學到底是因為什么,不忘初心,才不會走偏!
文章作者:老K,未經允許,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