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顧名思義,它不是大年。
因為老家在東北,讀大學和工作是在北京,活動范圍始終都在北方,所以關于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小年的認識,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但是前幾天的一次閑聊刷新了我關于這個問題的認識。
給孩子報過課外班的家長都知道,如果是留在培訓機構等孩子下課,媽媽們經常邊聊天邊等,話題五花八門,有關于子女教育的,有關于學校生活的,有關于家常菜做法的,有關于明星八卦的,有關于環境、食品安全的,有關于旅游的,等等。
那天,我們幾位媽媽坐在一起等孩子們上完美術課。期間聊起過幾天就是小年了,我查了一下手機日歷,告訴大家今年的臘月二十三是本周五20號。這時旁邊的一位媽媽說,她們老家在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我先是很驚訝,繼而又覺得也比較正常,因為老家那邊其實關于大年的日子也是有差異的,漢族按臘月三十過大年,蒙古族則是按臘月二十九來過大年。
回到家,我抽空在網上查閱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確實有一種說法提及,在古代的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可是說來說去,小年這個節日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最現實的意義就是,小年是大年的前奏。不論之前你是在忙工作、忙學習還是忙著休閑娛樂,當小年來到,就仿佛準備過大年的開關“咔噔”一下打開了,提醒你該收收心,忙著準備年貨、大掃除、買春聯、買鞭炮了。
此外,小年還具備一個傳統意義,那就是“祭灶”。祭灶是漢族的一個風俗。據漢族民間傳說,灶王爺于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人們會在送灶時在灶王爺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又甜又粘的糖果是為了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后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
說起祭灶時用的糖果,很多資料都提到了糖瓜。我對糖瓜完全沒概念,很好奇,特意去網上查閱了一下資料。據說糖瓜是用麥芽糖做的,屬于祭灶時的傳統供品,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用來糊住灶王爺的嘴。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糖瓜很甜,期望灶王爺吃了糖瓜后,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多多美言。山東萊蕪的陳樓糖瓜據說很正宗,共有32個孔。
至于祭灶時祭拜的畫像,有的地方同時包括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其實,無論是關于灶王爺的來歷,還是關于灶王爺與灶王奶奶之間的故事,都有多個版本的傳說,聽起來都很形象,里面都寄托了老百姓對于灶神的親近與敬畏交織的感情。
在古代,祭灶是男子的專利,女子則沒有這個資格。現在,祭灶反而主要是由婦女來承擔。今天的祭灶,祈福意味凸顯,人們通過祭灶,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
看了這許多資料,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覺得小年不“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