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奴役“,但事實上我們卻經常是深陷其中,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的人每天堅持健身鍛煉,卻經常依然到燒烤店喝酒吃肉。”拒絕“兩個字從這樣的人嘴里說出來,似乎比登天還難。因為身邊朋友的盛情邀請,不好意思說不去,怕失去了”朋友“,影響了感情。比如,有的人能力非常強,工作效率高,領導經常安排已經超出自身工作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還美其名曰“能者多勞”。自己心里雖然不太情愿,但還是違心去做了。因為怕拒絕了,領導對自己有看法,影響個人前途。
被”奴役“的人起初有良好的人緣,人見人愛。如果進行民主測評,票數得了很高,甚至優秀率百分之百。之所以如此,因為在工作生活中,無論誰提出幫助的請求,無論自己有沒有時間,無論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都毫不猶豫地接受,伸出援助之手。把本來別人自己有時間、有能力完成的事大包大攬。任何人不會拒絕別人無私的幫助,關鍵的時刻投上毫無輕重的一票,何樂而不為。被“奴役”的人把別人一句最簡單的夸獎看做是對其最大的獎賞,而自身實際上耗費了自身最寶貴的資源——注意力,無法專注個人的事業,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職場人士生存的法則是實力,是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而不是幫了多少人,干了多少好事,得到多少投票。得到了夸獎只是別人隨口的贊許,猶如“鏡中花、水中月”,無法獲得真正的尊重。退一步而言,當被期待的事沒有達到求助者目標時,別人還會說:”這么簡單的事怎么都沒有做好。“估計任何人心里都像打翻的五味瓶。
被”奴役”的人之所以陷入這個漩渦不能自拔,癥結還是出在自身上,經常表現為過度責任感、抗敏能力弱、缺少判斷力、不敢表露真我,進入了自我設定的惡性循環。如果缺少深刻的自省能力,缺少外界強力的阻斷干擾,自身根本無法意識到,甚至還暗暗竊喜。最后,當失去了掌控自我工作生活能力時才如夢方醒。
我們提倡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但不是毫無邊界的,要從內心建立明確的原則界限概念,比如,是否是自身的職責所在,是否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別人提出要求的初衷是什么,等等,最后決定到底應不應該承擔。在任何時候要先尊重自我,服從內心,以積極的方式方法來保持自我,正確看待外界的評價,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不會陷入自我設定的陷阱,被他們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