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延安,算上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在十二年前的夏天,在同學的盛情邀請下,我和同學小惠兩人第一次踏上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那,把能見的同學都一一見了個遍。
第二次是路過延安,車子只是在延安城里順路經過。算是一次車覽,沒太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算是第三次了。心情依然很激動,這里只記述刻骨銘心的三件事。
1
延安的山綠了!
我們是乘坐早晨八點一刻的西安到延安的動車到達延安的?動車過了黃陵、進入延安南,抬眼望去,眼前的一座座山已經不再是印象中的那個光禿禿的黃土高山了!而是滿山綠植,各種叫不出名字樹木長滿了山間的溝溝坎坎,像是一個個綠色的小衛士做成的天然屏障。動車已經到了延安,城里的山也都都郁郁蔥蔥,已經儼然不是前十幾年去過的那樣!那是山上很少看到綠植,能進入人視野的是位于半山腰上的一孔孔窯洞。
2
延川作家花海洋簽名售書
在游覽完王家坪革命圣地后,我突然發現在出口不遠處,有一個遮陽傘,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好多書籍,一把單人小木凳上座著一個梳著大背頭的男子。
太陽西照,剛好照在那頂遮陽傘上。而在它的旁邊就有一顆高大而古老的樹,樹蔭很大。
從樹蔭走過來,剛好就路過那撐著遮陽傘的那個人。我走到小桌前,看了看桌子上擺放的四本樣書,一本《走進延安》、一本《延安紅故事》、一本《風情陜北》、一本《一畝三分地》。
“多少錢一本?”我抬頭看了看坐在桌前的這位中年男子并問道。
“三十塊錢一本,作者簽名售書。”操著一口很濃的陜北口音的男子朝我說道。
“奧,天這么熱,你怎么不挪到那樹蔭下去買?”我又不自覺的問道。
“嗯,習慣了,也懶得挪了。”那男子錘著頭有氣無力的回答。
“一次買多,還能優惠嗎?”我翻看著書問道。
“不優惠,這是我自費出書,買多買少價不變。”男子依然漫不經心的回答。
“好,拿一全套吧!”我目光再次打量著寫個一口陜北方言的男子并說道。
我理解作家自費出書的艱辛,在他給我簽名的空擋兒,我再次和他攀談起來。
“你不如把你的書分別給各個革命舊址放些,讓他們幫你帶買,多好?”我繼續問道。
“放了,以前放了,放一百本,永遠也賣不完。現在盜版厲害!”看著他帶著無奈的表情說道。
“是啊!只是你這樣做也太辛苦了!”我恍然不知道說什么好。
付了款,拿到書。趕到集中點,同事們都已經到齊了。有點內疚,也有點說不出的感覺。像是一根刺戳痛了我的那跟神經似的,令我欲罷不能。
3
小小義務講解員
來到棗園革命圣地,令我難忘的是看到一個個小小的講解員。他們的年齡都是在八九歲的樣子,個個穿著白色短袖藍色短褲或者裙子,脖子佩戴紅領巾,腰間綁著擴音器。儼然一派講解員的裝束。
他們在老師的安排下,分別到各個革命舊址前,兩人一組,輪番著給游客講解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和生前居住工作生活的情況。
我們趕到時,正碰著一個小男孩在講解。只見他一身藍色著裝,上身藍色短袖,下身著藍色短褲,脖子上佩戴紅領巾,腰上綁著擴音器。聲音已經明顯很沙啞,但是不時還有手臂指向那個講解的地方,很投入的樣子。不時贏得游客的陣陣掌聲。
一直站在在旁邊的小女生小聲對游客說:“我還沒講了。”
小男孩身上的擴音器已經綁在了小女孩的身上,下一輪的講解又開始了。又一群游客很快就包圍了小女生。
無戒寫作訓練營第十三天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