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下鄉指導美麗庭院創建,途經鄭宅鎮橫溪村,眾人被映入眼簾的由假山、古墻、風車以及瀑布組成的村口景觀和東側的古樟樹所吸引,于是臨時起意,決定一探究竟!? ?
? ? ? 村口,精致的景觀與古樟樹一東一西、一剛一柔守護著橫溪村,村東側花壇處和房屋墻壁上分別設置著寫有《問道浦江》和宋周敦頤《愛蓮說》的木制景觀墻,令整個村子充滿了故事與詩意。
? ? ? ? 站在樹下,綠葉掩映,仿佛一綠色帳篷遮天蔽日,隨目光往北望去,一條溪流的河床上橫亙著幾塊錯落有致的巨石,流水沿溪而下,叮咚作響。溪流上橫跨著兩座石拱橋,一座是兩孔圓形拱橋,供現在車輛通行,另一座卻是橋身被密密麻麻的木蓮藤蔓纏繞著的一孔拱橋。從碑文上我們看到橋叫“驄馬橋”。我的理解,驄為良馬,把橋命名為“驄馬橋”應該跟橋身有關系。在橋下仔細觀察這座布滿木蓮藤蔓的石拱橋,用青白相間的條狀塊石堆砌的橋身,仿佛剽悍的驄馬背部,于是就叫“驄馬橋”吧。具體如何,有待考證。
? ? ? ? 過“驄馬橋”往右側前行,經一民國風的門墻(據說是原堂頭小學處),往前豁然開朗,村內一湖,水面民居、古樹、木亭以及藍天白云映印其中,儼然一副江南水墨畫。走在湖邊石子路上,心自然放松;往前走去,這湖邊各家門口種植的各類花木于金秋競相開放,一簇簇不知名的盛開著的花兒忽而帶起平靜的思緒,忽而又安撫下內心的波瀾。經過一農家門口,庭院門的兩側兩只種有荷花的水缸,墻邊幾盆盛開的玫瑰紅的三角梅,再里面木柵欄上擺設的眾多盆花和沿庭院種植的花兒將這農家庭院打扮的美麗萬分,圍欄處擺放的鋼藝座椅,營造出了此刻極美的意境。
? ? ? ? 再往前,是橫溪村美麗庭院創建中,保留、修繕、改建的與村子整體風格相對統一的庭院、圍墻、中式圓門以及墻上畫上了水墨壁畫。從石窗探出的幾片竹葉,拐角處伸展出的大芭蕉樹葉,使整個環境憑添了幾分雅致。走進村內,幾家農戶門口擺放的成排盆景更是驚奇,在與村民交談中得知,這些盆景都由村民利用空閑時間從山上采來并經過修建加工的。這眾多盆景將幾處破落房屋的庭院與走廊通道裝點的十分精致,當村民的愛好與倡導的美庭建設不謀而合時,我想美化環境的同時一定是凈化了人的心靈。
? ? ? ? 轉了一圈,再走到村口,思緒又回望了真個橫溪村,這些“文化景觀”、“美麗庭院”與保留下來的人文古跡相得益彰,不僅增添了整個村子的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將創美的過程轉化為美的行為、美的思想,這或許就是浦江進行美庭創建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