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媽
近日有個讓人又悲傷又暖心的一個新聞。
悲傷的是9歲的女孩小雨的父親因為突發腦溢血突然離世。
突然之間沒有了父親,奶奶又下不了樓,小雨上下學的接送成了最重要的問題。
最后出現暖心的一幕,家長委員會曹爸爸得知了此事,決定聯合了其他家委會家長,最終選出13人負責接送小雨。
在感嘆生命的脆弱的同時,又讓人看到了這個世界美好的一幕。
而我一直在想,當一個孩子失去自己的親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幫助,我認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談死亡?
1
因為不懂死亡,所以無法面對死亡
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什么關于死亡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任何課程。
據調查,在失去親人的那些人當中,70%的人會有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
而82%的人在親人去世后常感孤獨寂寞,3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有自殺念頭。
很多人會為了挽留對方,常常會要求醫生做各種的搶救保命手段。
因為無法接受親人的離去,只能想盡辦法去拖延死神的到來。
我曾經看到有人說,人在死亡彌留的時候其實是最痛苦的。
被插著各種管子,動不了,說不了話,卻遭受著身體和精神的痛苦。
有個女孩的外婆得了癌癥,外婆想回家,女孩擔心外婆的身體受不了路途顛簸;
外婆想吃咸菜,女孩卻硬讓外婆吃醫生開的營養品;
外婆不想再做化療,女孩哄她“再做一次就會好”
最后依舊無法避免外婆的離去,她抱著外婆的病床開始痛苦,想起生前種種的遺憾。
如果我們從小接受正確的死亡教育,能夠正確面對死亡,那么,就會在死亡到來那一刻,就會讓內心得到一個安寧。
死亡教育其實是對生命的教育,而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2
請直接了當地跟孩子談論死亡
人成長的過程一定會面臨到生離死別,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關于“死亡”的話題時。
你一定要直接了當地跟孩子談論死亡,盡量避免模糊不清的答案。
不要用宗教或者神話中的天堂地獄等傳說故事來解釋死亡。
美國父母認為如果采用這些模糊的方式,雖然很簡單,但也很容易產生困擾。
因為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只會陷入更深的疑問,從而無所適從難以自拔。
0-4歲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比喻的手法說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
4-7歲的孩子,我們要告訴他,死亡是很危險的事情,并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7-13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了解人的生老病死過程。
3
模擬一個死亡課
在美國,有的小學還會開設一個“死亡課”。
在這個課堂中,會有專門訓練的殯葬工作人員和醫生護士來當老師。
在跟孩子討論人死亡的一些事情后會采用輪流演劇的方式,模擬親人死亡的應對方式。
孩子參加親人的葬禮,舉行告別儀式,往往這個時候孩子會體驗到成為孤兒的那種凄涼的感覺。
除了能夠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之外,更能讓孩子學會珍惜生命,并且珍惜現在和周圍人相處的時光。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更強大而溫柔。
我們在家的時候也可以跟孩子做一場死亡演習的表演課。
4
多帶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
人會選擇死亡,大部分都是沒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們總是容易陷入到悲傷的境地無可自拔。
所以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感受到生活更多的美好。
有個媽媽,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姥姥的去世。
她用一組繪畫故事將姥姥的一生講述給了孩子。“畫出了孩子姥姥工作崗位上的一幕幕。
一個溫馨的小故事,溫暖的畫風,沒有強烈的沖擊力,卻能溫暖孩子幼小的心靈,也更能年幼的孩子接受與理解。
這次的小女孩雖然失去了父親,但是卻有13位溫柔而強大家長代替他的父親守護著她。
這就是生活的一種美好,我想小女孩今后,肯定能夠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