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大概2016總結,2017愿望之類的熱帖就將陸續出爐了。
但我深深感受到的是,有些愿望是“多余動作“,與其花精力去完成,不如警惕起來,防止自己花時間和精力在上面。
專注,意味著排除雜念是一個主動的行為。
有一個巴菲特的小故事,講flint是他的私人飛行員,巴菲特請他寫出了25件想做的事,其中有5件flint特別想做,然而巴菲特建議他放棄余下的20件自己想做的事:
那些你并沒有圈出來的目標,不是你應該在閑暇時間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應該盡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另外一些發生在我成長過程中的事件,對于我的自我成長和專業的提升都有極大的意義。
我每次搬家,東西都越搬越多,看著自己購買的這些身外之物如此繁多,非常不知所措,新家也因為東西多,總是越來越亂。東西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對很多事物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心,無法舍棄去買來試試、看看的念頭。后來,看了關于斷舍離的書,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立馬把家里的鞋柜、雜物柜清理了很多很久不用的東西扔掉了。此后,看著家里的雜亂,總算可以心生淡定,在一段時間之后會清理一次。
在專業上,大學階段遇到瓶頸,演奏技術總達不到理想狀態。也是在閱讀專業書籍的過程中,領悟到把注意力放在演奏的手指上是一個方面,還要專門練習演奏中不用的手指的放松。這其實是一個清理多余動作的過程,把無用的、浪費力量的多余動作從演奏中清理出去,才能獲得高質量的演奏技巧。
此外,在成長過程中,當我糾結于情緒、選擇等多重困擾中時,就用到心理學的建議,要能用一雙慧眼,發現那些損耗自己精力和時間的事情和糾結,停止“內耗”,專注于事情或工作本身,把對自身精力不必要的損耗降到最低。
也有一位教授,寫自己如何專注于學術研究而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當時讓我大有感悟的其中一條就是,少聽別人的講座,少開學術會議;因為講座和會議的學術信息含量較低,人際交往的因素更多,如果僅從學術成長的角度,是很浪費時間的,如果需要這些學術信息,可以通過查閱相關學者的文獻獲得。這倒是大快我意,我當時就處在犯愁中,大量的課業要完成,大量的講座、音樂會和學術會議又很吸引我,但時間精力又不夠。這次啟發,讓我放松了心態,專注于自己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游刃有余地完成了那一段學習壓力極大的時光。
這些經歷與今天看到的這個故事如出一轍。在我目前的生命階段雖然事務很單純,主要是休產假哺育兩個寶寶,但產假結束之后,我面臨的將是三個孩子的教養、家務事的增多、工作的繁雜、即將開始新的挑戰。如何來實現此階段自己最重要的目標,需要我運用慧眼,辨別那些多余的愿望,完全避免它們讓我產生能量的內耗。這則小故事似乎給我打了一個預防針,讓我對那些多余的動作保持警惕。
一位興趣廣泛、熱愛生活的人,割舍那些讓生活美好的事物,需要智慧,需要練就一雙慧眼。接下來就是要靜下心來分辨,那些興趣、是從哪個層面吸引自己的,是一時的好奇,還是真正能從中得到沒有理由的愉悅、并真正契合自己的生命氣質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