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行之有效的記憶技巧(二):閉環記憶法

這是M先生的第7篇原創文章

全文約6000+個字

閱讀約需x分鐘

上篇章,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很多人可能都會存在的一些關于「記憶」的誤區,

那本篇章(原文戳此),就給大家分享我自己一套實用的記憶技巧,

我稱之為「閉環記憶法」。


閉環記憶法的四個步驟

一、記憶前的準備

01|調整狀態

上一篇我們說到,

有可能因為你的生活習慣不規律,

導致你第二天出現精神渙散,

注意力無法集中,

繼而導致你記憶的效率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想提升你的記憶能力,

首先在生活習慣上就要做出改變,

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

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

如果可以的話,

最好就是連記憶的環境也盡量可以調整的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環境(具備儀式感)。

在聚光燈下學習,可以提高你的專注度

02|調整思維

我們從小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詞就是「背書」、「背誦」、「背誦全文」,所以很多人一聽到「背書」倆字心中肯定會產生一種厭惡感,這里我們就不再「背書」,不再「背誦」了,而是要去「記憶」,要學會「記憶」。而在 上一篇文章 中我也提到了,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有無限潛力的。

這一點請你也一定要相信,

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的大腦

也是有無限潛力的,

一定要相信你的記憶能力

也是可以經過方法技巧來得到提升的。

記憶前的一些準備

二、深度理解材料

在我們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跟心態以后,

就可以開始進行我們的記憶任務了。

01|做好反饋前的思想準備

首先,當我們準備要記憶一段材料

或者是一本材料的時候,

我們在腦海中就要先樹立一個意識——

就是我通過深入理解這個知識,

到拆分材料的過程,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為了要制造反饋,

所以在這個過程我必須非常專注,

非常認真,這樣才能帶來更好的反饋!

那什么是「反饋」呢?

為什麼要進行「反饋」呢?

在記憶過程中的「反饋」,

其實就是說在記憶結束之后,

我們要用自己剛學習到、理解到、記憶到的知識, 來將材料重新用自己的語言總結一遍,

然后闡述給另外一個人聽,

以達到加深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以及記憶的效果。

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嘗試將對方完全地教會,教懂(能做到這一點,即可以為師矣。

也就是說,你在記憶之前,

就要充分做好思想準備,

做好要「教書育人」的準備。

有了這個念頭之后呢,

你為了能夠做到「教書育人」,

在學習這段材料的過程中,

會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一旦集中起來,

就為理解以及記憶材料,

打下了個良好的基礎;

你為了能「教書育人」,

就會要求自己把知識點

進行一個深度理解

(倘若自己都沒吃透知識點的話,

那還怎么談得上「教書育人」呢?),

這樣的話就可以防止自己對材料死記硬背。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要防止死記硬背!

而且這里也不建議大家去死記硬背,

因為這是個非常低效的記憶方式,

而且還記不牢。

如果要對材料進行死記硬背的話,

就說明了你對這個知識點理解得不夠透徹,

這個知識點在你腦海中甚至只是一團漿糊,

在你眼中只是一行行冷冰冰的文字。

那你可能會說,冷冰冰就冷冰冰唄,我能記下來就好啦。

是的,沒錯,在前面的文章我也說過,

只要你重復的次數足夠多,沒有什么是你記不下來。

但是,這樣的記憶方式有個致命的弱點,

就是這整個知識點在你腦海中

是毫無邏輯可言,

即使是相聯系的知識點,

那也是毫無聯系的。

只要你狀態不好,

只要你一緊張,

就很容易造成記憶「斷片」。

舉個栗......例子:

你有沒有試過在演講的時候,到某一段的時候,突然就記不起來了,這時候即使你急得出了一背的汗,也沒辦法記起來。

倘若你說你沒演講過,以后也不需要演講,那好,換個例子:

你一定也試過在考試、在測試的時候,原本這個知識點你已經熟讀、熟背、熟默寫過很多次,可是在考場上寫著寫著突然就忘了下一句是什么了(這里舉的例子,如果是學霸如果是從沒遇到的,那就可以點擊右上角的叉叉了,相信你的記憶力確實非凡)。

這兩個例子的發生就是因為我們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沒有將材料與材料之間理解透,或者是沒有一個很好的連接點,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知識框架結構,才會出現突然「卡殼」的現象。

所以,可以看出這個記憶技巧的最后一步——「進行反饋,加深記憶」,反而應該先作為首要的思想準備或者說首要的觀念準備,才來對材料進行一個記憶。

02|如何深度理解材料

為什么要深度理解材料,相信不用我闡述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那關鍵是,怎么才能深度理解而不是淺層地理解呢?

1.提升閱讀量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的閱讀理解能力,

你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決定了你記憶的效率。

倘若你連材料都讀不懂,那還怎么理解?

無法理解的材料在記憶上無形就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舉個例子:

我們在中學的時候,語文科目經常喜歡出的一種題是,給出一篇文章,讓你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這個「概括」的過程,其實就是「反饋」的過程,改卷人可以從你這題的回答,就知道你是否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就可以知道你大致的閱讀能力去到哪里。如果你連這道題都答錯了,那后面問題的得分肯定也不高。

所以閱讀理解能力從小學,從中學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即使你長大成人,閱讀理解能力依然還是非常重要。

當然,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其實與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閱讀量也是有很大關系,

不能要求每個人對每個領域都有所涉獵。

可是,如果你對即將要記憶的學科,

已經有一定的閱讀量,

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那當你遇到相關的知識點時,

就會有一種「一看就秒懂」的感覺。

所以,一定的閱讀量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對我們去理解、記憶材料

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2.「5W2H」法則

那遇到自己陌生的領域,而且時間又不太允許我進行大量閱讀的話,又該怎么去理解材料呢?

我們可以使用非常好用的「5W2H」法則。

當你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以嘗試著去了解:

這是什么(what,即定義)?

這是什么時候的事(when,發生的時間)?

誰參與了這個事(who,人物)?

在哪里發生的(where,地點)?

為什么發生這樣的事(why,起因)?

這件事是怎么發生的(how,過程)?

這件事在歷史上的其他的案例是怎么樣的(history,歷史)?

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相信你已經大致了解這個材料的背景以及過程,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快地理解材料與材料之間的一個邏輯關系,也可以讓你對所記憶的材料更加感興趣一些。

Ps:

· 為了避免因收集資料而陷入「信息黑洞」中,建議使用「5W2H」法則時先明確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內容是什么,然后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時間內就完成資料的查找;

· 上述的問題不一定要全部都去查找,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以及自身的理解程度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

· 重點在于通過擴寬相關知識面來更好的理解材料。

3.與自身經歷相聯系

當你對理解完所要記憶的材料之后,

可以將記憶的材料與自身的經歷或者是自身的知識進行一個「互動」。

這個「互動」的目的其實也是可以幫助到大家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

如果你記憶的對象是歷史事件或者是某些活動流程,

那你可以使用「代入法」

假設如果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么處理,自己能處理得來嗎?

假設如果你是某個事件的決策者,你會有哪些決策判斷呢?

或者將自己代入到事件中「體驗」一回,體驗當時事件發生的巧妙或者是無奈。

倘若你之前有相同的經歷或者是類似的知識點,

還可以用「類比法」,稍微比較一下倆事件的異同。

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果所要記憶的知識點中,本身就有一些異同之處,

建議大家一定要自己親自整理一遍,

「表格法」整理成一張表格,

不要去找參考書或者是其他人的參考,

參考答案只能是你自己整理完了之后進行核對、比較用的。

舉個例子:


用「表格法」整理成一張表格,更便于理清知識點的邏輯關系

這個表格建議是用電腦來制作,

這樣的話當你在回顧這個知識點的時候,

可以使用表格的一些功能(高亮、標注、遮擋......)

來提升你的記憶效率。

這些過程也可以加深你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當你在腦海中進行知識點提取的時候,

就會很容易想知識點與自身的聯系,

從而可以很快地將知識點進行提取。


如何深度理解材料

三、拆分材料,制作思維導圖

上一步我們已經對所記憶的材料進行一個比較充分的理解,

接下來可以對材料進行拆分,

并依此制作思維導圖。

這一步的作用,

既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點的記憶,

也可以為后續的記憶提取、反饋輸出提供一個記憶框架。

01|拆分材料

拆分材料的步驟可以用在一長串連續的知識點上,

一般來說,我們大部分需要記憶的知識點,

其編寫人在出版的時候已經按順序排列好1、2、3......10點的記憶材料。

我們可以按照同一屬性,按照同一規律,

按照邏輯關系將知識點重新進行排列組合。

舉個例子:

我們可以將1、3、5、7、9點分成一組

(假定1、3、5、7、9點是具有明顯邏輯關系的知識點),

再將2、4、6、8、10點分成一組

(假定2、4、6、8、10點是具有明顯邏輯關系的知識點)進行記憶,

這樣的話,

每個點與點之間都是有一定邏輯關系的,

組與組之間也是有一定邏輯關系的。

這樣進行記憶的話,

我們就可以緊扣這些邏輯關系進行記憶,

從而提升我們記憶的效率。

即使有些比較特殊,

要求一定要按順序記憶,

其實也無妨,

我們也是可以按照點與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來進行分組。

舉個例子:

我們可以將1、2、3、4點分成一組,

將5、6點分成一組,

然后7、8、9點又是一組,

那么剩下的第10點就是屬于「搞特殊」的那一種,

「對付」這種的話我們只能單獨安排記憶了。

這樣一來,

即使是要按順序記憶的一長串知識點,

我們也是可以進行分組記憶。

Ps:

這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

「組與組」之間的記憶是相對薄弱的。

因為我們是按照邏輯關系來分組的,

這就意味著,

不同的「小組」之間可能聯系得不是特別密切,

邏輯關系也不是很明顯,

這里就得看我們對材料的理解程度,

看看不同「組」之間是否可以按照一個遞進的關系來記憶。

如果每次在做反饋輸出的時候,

發現自己在「組與組」之間的記憶比較薄弱,

再考慮用其他的記憶技巧將其串聯起來。

02|制作思維導圖

當我們拆分完材料后,

就可以開始制作思維導圖了。

這里的話是需要對材料有一個深度理解,

因為你只有理解了材料才能

比較好地制作思維導圖,

否則,你制作出來的思維導圖就沒有記憶的作用了。

我們要制作思維導圖,

并不是為了制作思維導圖而做的,

而是為了加深理解,

鞏固記憶才進行制做的。

那又該怎么制作思維導圖呢?

需要特意去上個思維導圖的課程嗎?

首先,我們把材料或者是書本給合上,

按照自己的理解,逐步提取大腦中的知識點來構建知識點的整體框架。

即先把外框大的「骨架」搭建好

(你可以參考所要記憶材料每一章節的大標題,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分類)。

其次,就是進入到大知識點類別中的各個分支,

將各分支的知識點排列好,并填入每個大類所屬的小分類中。

然后,再進入到每個小的知識點分支中,將知識點分組分點進行規劃。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進行框架構建的時候,

需要使用「關鍵詞法」來填充,

或者是用自己語言將一大串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提煉成較為簡潔的一句話或短語。

但是不能把一大串的文字往思維導圖上填,

這樣的話當你想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記憶提取的時候,

看到一堆文字就會產生很大的厭惡感,

而且你一眼就看到了知識點,就沒有提取記憶一說了。

最后不要忘了打開材料,核對一次,

看看自己有哪些知識點的記憶的錯誤或者是遺漏的,

在這些知識點上mark一下,

以后再次記憶的時候,這些知識點就是重點記憶對象了,

然后就是再合上材料,

把遺漏或錯誤的知識點重新在剛剛構建的思維導圖上給改過來

(當然,你也可以重新再構建一次)。

自此,思維導圖就已經構建完畢了,

倘若單看文字覺得抽象,

可以看看本文每一個步驟之后配圖,

這些配圖大部分都是我對這個步驟的一個總結,

都是可以稱之為思維導圖的東西。

其實思維導圖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就是當我們閱讀完理解完一段材料后,

將這段材料進行一個總結,

然后提取關鍵字,

構建一個知識框架、知識體系。

如果你能自己獨立構建出你所要記憶的材料的整個框架體系,

也就說明你已經可以理解并對這個材料有一定的認知和記憶。

Ps:

  • 在這里建議還是用電腦版的「思維導圖」工具會高效很多,可以較快地改變線條以及文字的粗細、顏色、形狀,也可以添加自己想要的圖標或圖片。當然,如果你的手繪能力比較強,自己手畫出來也是可以的(如下圖)。但是如果自己手繪思維導圖無法做到簡潔有條理(至少得自己能接受),那建議還是用電腦版的思維導圖工具會好一些,否則,會加重你的記憶效率,同時也會打擊你的信心。
別人家手繪的思維導圖

(至于思維導圖的工具有很多,有PC端的也有網頁端的,我就不賣廣告了,具體哪一款看各自的喜好吧,大家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了)

  • 思維導圖之所以可以讓我們的大腦輕松記住信息,是因為思維導圖中圖像、顏色和分類這三個特性相互運作的結果。
  • 有些思維導圖的教程中主張用一些夸張的圖形圖像以及色彩來制作思維導圖,認為這樣會有一定的視覺沖擊效果,而且記憶得更深刻。在這里的話,我建議并不用全部都用太夸張的方式來制作思維導圖,在一些知識點「組與組」之間的連接上,如果實在記不住,倒是可以嘗試用一些特別的技巧來讓自己記住。
拆分材料,制作思維導圖

四、及時反饋輸出,形成記憶閉環

自此,從理解材料,聯系自身的體驗,

到對材料進行知識點的分類、分組、分點,

再到根據理解來拆分材料并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已經結束了,

然后就大功告成可以記住東西了?

不,別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及時制造反饋輸出!

在學習前期的時候,

我們一直在聽課,

我們一直在看書,

我們一直在看教程,

我們一直在用各種方法來記憶材料......

這些都是屬于知識點的「輸入」,而到了做題,到了考試的時候,

其實就是屬于「輸出」,從學習知識到記憶知識,再到考試,

就形成了一個知識點學習的閉環。

那么,在考試,在做題之前,

我們還可以再加入一個更有效的「輸出方式」,

來更好地鞏固自己所學所記憶的知識。

而這種更有效的「輸出方式」就是要及時地制造反饋輸出

這種制造反饋的方式其實就是為自己記憶的知識點,

為自己學習的知識點在考試之前提供一個完整的閉環

記憶閉環

我們在第一個步驟的時候就已經立下了一個flag ——

我們記憶材料到了最后,

是為了要制造反饋,

是為了給別人輸出知識點,

所以最后的時間我們可以找身邊的小伙伴,

將自己記憶的知識點輸出給到對方,

然后看看對方是否能聽懂,是否能接收得了。

倘若你說,我是自學的,

身邊哪有其他小伙伴?。?/p>

那好啊,既然這樣你可以自己給自己制造反饋。

自己記憶完知識點之后,

又重新將反饋輸出給到自己一次,

然后看看自己輸出的知識點是否正確。

我們可以采用錄音的方式,

邊提取記憶邊用自己的話闡述一遍,

完了之后,先用自己構建的思維導圖,

看看自己在闡述的時候思維結構清不清晰,

知識點有無輸出到位,

然后再回到記憶材料中,

檢查具體細節看是否輸出正確。

自此,你的記憶過程已經成功閉環了。

反饋輸出

總結一下本篇章介紹的「閉環記憶法」。

這個記憶法為你提供了四個步驟用來解決你的記憶難題。

首先我們得先做好記憶前的準備

(環境舒適,心態放松,具備儀式感);

然后我們在接觸了知識點后,

要及時地去理解、去消化知識點,

并逐漸開始將知識點形成一個大的知識框架體系存儲于腦海中;

然后我們為了在做題在考試前先執行自己的一個知識閉環,

我們最后還需要將知識點進行一個反饋輸出

(可以是向他人反饋,也可以自我反饋,但是要注意查漏補缺)。

總的來說,「閉環記憶法」就是一整個幫助我們從知識輸入,

到知識內化,

再到知識輸出的一個完整的過程。

但是倘若你覺得單單靠進行這一次閉環就可以將知識點完整地記下來,

可能還不夠,

下一篇章將介紹其他的記憶方法,

與這一章的「閉環記憶法」相互搭配使用。

當然,
我的記憶方法不一定是最好,
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但只求能給你一點關于怎么去記憶的啟發。

(如果對本文介紹的「閉環記憶法」有疑問的話,歡迎在下方評論提出)

下面是本文的一個思維導圖,大家可以參考著使用。

閉環記憶法思維導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捻清風一縷 聞花香一襲 于白云深處 與你吟詩作對 品香茗一盞 書墨畫一幅 于水窮之處 與你談笑人間 拂素琴一張 敲...
    云耳閱讀 160評論 0 3
  • 親愛的,你送的玫瑰有毒 撲通 撲通 我牽著自己的手去竹林里尋找你說的不同 ...
    郭青年閱讀 171評論 2 0
  • 秘密花苑 小玉伸開雙臂醒來,剛睜開雙眼就看見飛起的一雙眼晴可憐巴巴地看著自己,“啊”驚叫一聲,兩個紛紛...
    雪夜星辰閱讀 460評論 0 0
  • 如何通過聲音設計增強移動交互 作者:Will Littlejohn ,Facebook聲音設計主管譯者:鄭雅馨Al...
    Alaska0322閱讀 314評論 0 1
  • 在實際編寫切面方法和應用切面的時候,發現在對象內的方法之間調用,是不會進入定義在方法上的切面的。 場景 存在一個b...
    HelloArmin閱讀 4,61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