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遙遠的救世主》看完了,原本早就該看完,但中間停頓了就好,就像暫停一下,今天一口氣把剩下的40%結束了。
當初看這本書,是因為知乎上有人回答“哪本書讓你覺得改變了認知”(大概是這個話題),好幾個人提到了這個,我才找來看,剛開始覺得沒什么,今天全本讀完,真的有這種感覺。
沒有救世主,從丁元英跟韓楚風第一次喝酒時就提到了,當時只是感嘆于作者對于我們傳統文化的透徹。后面的事情發展卻一步步證明了這一點。
丁元英從一開始傳說中的“反正不是人”,到后來一步步的顯示出他強大的大腦和道行,反而讓人覺得他就是人,所作的也僅僅是一個人按照既有規則和現有資源做出的非常合理的行為,如果說他厲害,也不過是格局更大,比別人想的更遠更深。也就是這樣的更遠更深,才讓別人覺得他算無遺策,愿意跟著他干一番事業。
丁元英給人的感覺是不是一般人,芮小丹也讓人有這種感覺,但是他們卻都不過是一般人作用跟別人不太一樣的大腦做出了不一般的事。
丁元英身在古城,胸懷全球,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芮小丹從小在德國上學,1995年時就擁有德國永久居留權,她卻選擇回國讀公安大學,當一名奮斗在一線的刑警。很多人不理解,丁元英卻理解,說她在德國融入不了主流社會,想穿這身警服只能回到祖國。
他懂她,所以他們在一起了,兩個“不一般的人”談戀愛,給人感覺就是般配。
看到芮小丹一個人遇到通緝犯時,我就預感不妙,后來她受了重傷,殘廢了,不美了,會給人帶來負擔了,就決定自己了斷了。這樣的生命很美,走的也非常有尊嚴,看到那個情節我哭了。
書里有一大堆關于公司法,股權債券的內容,我不太懂,卻也了解了公司是怎么一回事。通過格律詩公司的從無到有,我明白了產品從制造到盈利的流程。
說回救世主的問題,一開始葉曉明三人看出丁元英是個高人,就想跟著他干一番事業,也把家長的貧困戶帶動起來。在他們看來,丁就是拯救他們平庸生活的救世主。
丁元英答應幫他們,但也強調沒有誰是誰的救世主,他教他們辦公司,教他們調音響,教他們市場規則,但沒有打包票,沒有大包大攬,于是他們在丁奇招迭出時擔心了退縮了,也就錯過了成功的機會。
為什么會錯過呢,那個黑社會的老大說的清楚:他們觀念太落后。
小說里高人不少,丁、芮、肖、歐陽都算一號,后面兩位女士的高明除了她們本身的素質之外,還有識人的高明——那是更高級的高明——認準了這個人之后,就要相信他,也要有承擔他帶來損失的心理準備。這一點從丁元英對肖亞文的兩次面試就能看出來。
另外的高人還有韓楚風,出650萬要收購格律詩的那位老總以及這位黑社會背景的深圳老總。
這位周總給手槍那段很精彩,把是否要買兇殺人前前后后分析的相當透徹,最后,主意還是您自己拿!
最高的高人還是這本書的作者(最近看小說總喜歡猜測作者的意圖),TA精通中國儒道佛,熟悉從生產到經營的全部流程,對音響有著發燒友一樣的熱愛,還發現了文化中的大秘密,這樣的一位高人,干嘛要寫這本書呢?干嘛要把這大秘密公之于眾呢?
我還沒查這本書的資料,現在猜測也許就是作者的一種心理表達,自己對“等待救世主”思想的痛斥。
書里有個人物叫劉冰,一心想過上財務自由的生活,跟葉曉明一起找丁元英成為格律詩的小股東,又一起逼宮放棄股權,轉讓股權后又立即舔著臉要給公司打工,然后以前公司元老的身份看著格律詩度過難關冉冉升起,最后他懷著卑劣的心態去要挾歐陽,卻發現自己成了個多余的笑料,然后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這個人物讓人覺得可悲可笑又可恨,想成就事業,卻不能腳踏實地的走,好不容易趕上一次機會,卻因為能力不夠匹配看不到前景沒有堅持,失去之后又看到放棄的居然是那么大一座金山,于是放下尊嚴厚著臉皮要回去。真正回去了,卻又不甘于人下,還想要更多——這個差點也實現了,但就在這一次次的得到機會后,一步步的走向了幻滅。仔細想想,我們周圍這樣的“劉冰”們,還不老少吧?
國際歌第一句“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真是一句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