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感覺焦慮應該始于高二或者高三的時候。
最初開始焦慮是被動的,有長久以來大家對高三備考狗的刻板印象造勢,仿佛進入到那個時期的孩子不焦慮就好像不正常一樣。
OK,我開始焦慮還不行嘛。我思考未來,我思考人生。我考個破試,就要提前把這輩子要做的事都給想明白嘍!
當然,上面這句話可不是我年少的想法,它是若干年以后回過神來才憋出的委屈。
焦慮大多是因為多選給鬧的
自打理綜有了多選,基本也就掛在那兒了。
- 高考,考上了走省內還是走省外?上哪個學校讀哪個專業?考不上是復讀還是待業還是去技校?
- 大三大四,讀研,實習,找工作,出國,考公務員,還是回家父母幫忙安排工作?
- 參加工作,去哪座城市?是留下還是離開,是換崗位還是換行業?
- 自由戀愛,喜歡哪種類型的人?對另一半的要求是怎樣的?
這些算是“大事”的多選題,終日里“小事”的多選題也是不可避免。
- 中午吃什么?米飯、面條、抄手、米線、冒菜…
- 晚上回家要做什么?讀書、寫作、和朋友聚會、看電影、鍛煉、聽音樂、冥想…
- 明天上班要穿什么?………………
- 選題寫哪個?………………………………………
諸如此類的多選題每天都在考驗著我們,分散著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幸福感降低,焦慮感增加。
不選擇的幸福
更在意“小事”的選擇,就把生活過得精致些;更在意“大事”的選擇,就把生活過的明白些。
若是“大事”“小事”都在意,那就活該過得辛苦些。
減法生活——多做二選一。
靈感來自得到app《新認知|吳軍:選擇越少越幸福》。
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