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與職責合二為一,恩典便與你同在。
20170917,晴天,周日
今天分享一本書、一部電影,還有一個地方。這三者之間是相關聯的。書是來自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面紗》,電影是改編自該小說的同名電影,這個地方則是電影的取景地——黃姚。
為了聊聊《面紗》,我前兩個月把書重讀了一遍,把電影又看多了一遍。小說《面紗》是我讀毛姆的第二部作品。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是通過讀《月亮和六便士》接觸毛姆的。當時有種驚為天人之感,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小說竟然還能這么寫?跟我的書友一分享,他給我又寄了幾本毛姆的小說。不過,想讀的書實在太多,我還是三心二意地讀別的去了。
但我一直相信,人跟人,人跟物之間都有緣分存在。我知道,毛姆的書,我是一定會再讀的。
去年,這個契機來了。去年元旦,我想找個安靜的地方走走睡睡,于是就近選擇了廣西賀州的黃姚古鎮。
1、電影《面紗》(導演:約翰·卡蘭)
出發之前做了攻略,發現有一部叫《面紗》的電影就是在黃姚取景的。于是,我找了這部電影看。
電影情節不復雜,貌美大齡女青年凱蒂跟家人賭氣嫁給了生性孤僻的細菌學家沃爾特·費恩。婚后隨沃爾特到了上海,習慣了熱鬧社交場的凱蒂發覺生活跟沃爾特都平淡乏味。尤其沃爾特是“沒必要的話不開口”的人,這讓她很難適應。一個偶然的機會,凱蒂邂逅了風趣幽默的查理·唐生,以為遇到了真愛的凱蒂跟他發展了一段婚外情,隨后被沃爾特識破。
深愛凱蒂的沃爾特因愛生恨,一氣之下,決定帶女主凱蒂到霍亂肆虐的湄潭府(也就是風景如畫的黃姚)去。到了湄潭府之后,他們相互賭氣,不打疫苗生吃蔬菜,相互較勁,罔顧生死。
沃爾特忙著應對霍亂之間,成了當地婦女、孩童心中的男神。而凱蒂后來也決定融入環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到凱蒂跟孩子們在一起時的樣子,沃爾特重新發現了凱蒂的閃光點,慢慢原諒了她。而凱蒂也在人們對自己丈夫的稱贊中感到驕傲,并漸漸發現了沃爾特的優點。他們終于在瘟疫的大背景之下,解開了心結,達成和解。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凱蒂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孩子是沃爾特的還是查理的,她也不知道。
最終沃爾特在直面霍亂之時,狼狽犧牲。而凱蒂則一個人回到故鄉,生下孩子。
雖然沒有太深刻的主題升華,但全片劇情、顏值、演技在線,服飾搭配樸素舒服,背景音樂優美動聽,自然風光靜美如畫,值得一看。
影片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小說的基礎上有所延伸的一段對話。
修道院院長問凱蒂:“你也不想離開你的丈夫吧?”凱蒂回答說:“那是我的職責。”
修道院院長于是說:“職責不過是手臟了要洗干凈。我十七歲時就戀愛了,愛上了上帝。一個傻姑娘,對宗教生涯有著浪漫的幻想,但我的愛是那么熱烈。隨著時間流逝,我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他讓我失望,他忽視我。我們之間已經變得漠不關心。像老夫妻總并肩坐在沙發上,但很少跟對方講話。他知道我永遠不會離開他,這是我的職責。但當愛與職責合二為一,恩典便與你同在。(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 grace is upon you .)"
而在小說當中這段話是這么翻譯的:
“記住,分內之事、舉手之勞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賦予你的責任,就像手臟時要洗一樣理所當然。唯一彌足珍貴的是對責任的愛,當愛與責任合而為一,你就將是崇高的,你將享受一種無法言表的幸福。”
責任與愛,合二為一。感覺這句話很適合婚姻,選擇了婚姻就不只是選擇了愛,也選擇責任。喜歡上一個人可能是一瞬間的事情,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喜歡很多個人,結婚之后也還可能喜歡新的人。但婚姻是自己承諾過的,有責任。而對新喜歡上的人,不會馬上有責任。不過, 話說回來,只有責任……也是挺可悲的。
據悉,男主角的扮演者愛德華·諾頓是這部片子的制片人,前期準備花了六年之久。對于小說,包括時代背景,政治人文環境,都有一番考究。讀了小說之后再看回電影,會覺得拍攝地跟小說的描述還是蠻吻合的。
劇情上,電影比小說更開放,女主角到底有沒有愛上男主角,男主角是不是有心求死,都沒有明確,導演把這個判決權交給了觀眾。小說跟電影是不同的載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跟不同的受眾。一味的以劇情是否與小說一致為標準來評價電影,未免有失公允。這部電影經過了柔軟化處理,符合電影的表現形式,個人認為是一次成功的改編。
2、古鎮黃姚
黃姚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黃姚是我們想象當中的安靜的古鎮。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是我國最美的十大古鎮之一。黃姚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乾隆年間,已有近千年歷史。因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得名“黃姚”。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仍有500多戶3000多人原居民還在古鎮里居住生活。古鎮內有300多間明清宅院,是現今保持最完整的明清古鎮。
我去的時候,雖然有很多新客棧在建,但它的商業氣息還比較淡薄,游客不多,連家像樣的餐館都難找。白天街上有賣各種腌漬小菜和米餅。夜幕降臨之后,街上賣米餅、腌漬食品的檔口就都打烊了。這時,整個鎮上經過規劃的紅燈籠一同亮起,映著石板路青灰墻,古樸安靜,很美。
黃姚,真的就是一個適合走走睡睡的地方。要說有什么非看不可的東西吧,沒有;也沒有特別刺激味蕾的美食,唯一的娛樂大概是泛舟。由于沒有過度開發,就是人最多的時候,街道上也還是松動的狀態。我是12月31日到的黃姚,開始我還在想,晚上應該會有新年倒數之類的活動,但后來我發覺路過的酒吧里都沒什么人。當地的小孩子就在街上做游戲,游客沒有干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真好。
從我們身旁經過的一對情侶有如下對話,男生說“怎么好像沒什么感覺啊。”女生說“我覺得這樣就挺有感覺的。”這個對話概括了黃姚。如果你是想找熱鬧,那這里大概不是你要找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想安靜地走走,那它好像也不缺什么。
這是一個一個人去不突兀,適合情侶,也適合三倆知己去的地方。攻略就是白天先睡個懶覺,再起來吃個飯,游游船。或者在房間看看書,在街上散會兒步。晚上繼續散步,或者上天臺喝喝茶喝喝小酒看看星星。
3、小說《面紗》
回來打算寫游記,重看資料時才發現,電影《面紗》原來改編自毛姆的同名小說。于是馬上下單買了書,又一口氣讀完。
除了小說當中很明確,凱蒂從頭到尾,沒有愛過沃爾特之外, 應該說電影還是保留了小說的整體輪廓的。不愧是毛姆,他筆下的愛情總是夾雜在殘酷的現實當中,充滿了戲謔。
相信所有讀過小說的人應該都對以下男主人公的這段獨白印象深刻。有讀者說,這是毛先生惡毒的深情。讀起來很過癮。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他說道,“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無知、庸俗、閑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
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己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
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里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盡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當然,跟毛姆的其他幾部有名的長篇一樣,這本書也有一些關于人生價值的探索。在討論到修道院的嬤嬤們的一場辛苦是否有意義時,毛姆借韋丁頓之口說:
“我懷疑她們的理想是否鏡花水月,并非如此重要。她們的生活本身已經成為美麗的東西。我有一種想法,覺得唯一能使我們從這個世界的嫌惡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然不斷創造出來的美的事物。人們描摹的繪畫,譜寫的樂曲,編撰的書籍,和人們的生活。而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那是完美的藝術杰作。”
凱蒂覺得她在尋找某種東西,她不確定她在找什么,但她覺得她一旦找到,她的生活將會變得大不一樣。
韋丁頓說“道,有的人從鴉片里尋求這個道,有的人從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從愛情里尋個究竟。而有了道,你還是什么也沒得到。”而修道院院長說:“當你忘記了對寧靜的渴求時,寧靜就會降臨了。”
毛姆的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于對復雜人性的刻畫, 堅硬而真實,你以為經歷了所謂的生死大事之后可以豁然開朗,脫胎換骨。可是,下一步可能就是重蹈覆轍了。人生如此,人性亦如是。凱蒂能不能真正實現女性的覺醒跟成長,這很難說。但最后凱蒂說要跟爸爸一起赴任,說要彌補他,我還是有點感動的。畢竟逃避簡單得多,但是她選擇了面對。
而沃爾特,簡直是愛情的殉道者。他愛上了不愛自己的凱蒂,基本上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比起恨凱蒂,他更加恨自己,恨愛凱蒂的自己。他懲罰她,也是在懲罰自己。他那么清高,因高傲而不屑武力,卻對自己見死不救。他不能原諒背叛,也不能原諒即使被背叛仍然沒辦法停止愛的自己,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原諒自己。
電影里臨死之前,他說的是“原諒我”,請求凱蒂原諒他最初帶她到湄潭府是出于報復。而小說里,他臨死之前,說的是“死的卻是狗”。結合這句話的出處,表明他對自己面臨死亡,而凱蒂卻得到了救贖這一結局是耿耿于懷的。殘酷得令人唏噓不已。
這是毛姆最具爭議的小說,講述了愛情中所有的不美好——背叛、猜忌、報復,還有我們終將面對的離別與自我救贖。 小說比電影更有張力,層次也更加豐富。全書處處都是好句子。
4、毛姆其人
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被公認為20世紀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最廣、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說機智、幽默,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
他聰明而勤勞,他清楚怎么講一個精彩的故事,怎么牢牢抓住讀者的視線,所以他的故事通常不難讀。他的自我定位不是什么先鋒,只是一個說故事的人,他覺得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只是給讀者提供一種娛樂方式,我喜歡這種純粹。他刻薄又深情,卻總是點到為止,很克制。
他幾部比較有名的長篇,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刀鋒》,都涉及到了人生意義的追尋跟人生價值的探索。我想這也是他的作品在今天還這么受歡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