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學習社群有一個小討論,學員提出作業設計不合理,并請求支持。
在沒有前因后果的情況下,教練理解錯誤,然后,發生了雞同鴨講,南轅北轍的故事。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呢?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學習中,我們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
這種情況,有個名詞稱之為——溝通障礙。
所謂溝通障礙,是指信息在傳遞和交換過程中,由于信息意圖受到干擾或誤解,而導致溝通失真的現象。在人們溝通信息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使溝通受到阻礙。
溝通障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發送者的障礙、接受者的障礙和信息傳播通道的障礙。
就學員而言,他提出問題,他的情緒、傾向、個人感受、表達能力、判斷力等都會影響信息的完整傳遞。障礙主要表現在:表達能力不佳、信息傳送不全、信息傳遞不及時或不適時、 知識經驗的局限、 對信息的過濾。
就教練而言,他的問題是:信息譯碼不準確、 對信息的篩選不夠準確、 對信息的承受力、心理上的障礙、過早地評價、帶個人情緒等,都有可能會影響他做出正確的回答。
當時是晚上,大家在一個幾百人的學習社群里,然后,公開地渠道,但王不見王,只有語言文字的傳遞。
溝通的奇妙也就在這里。
明明就是一個小問題,明明就是一件小事情,可是,因為彼時、彼地、那人、那話,所以,帶來不一樣的理解。
換而言之,如果我不是我,他不是他,究竟要如何展開這次溝通。
我們不妨假想一下:
學習者:大家好,今天的作業,我遇到了困難,我感覺片段不太好理解。
教練:挺好的問題,能否具體描述一下你感覺困難的地方?
吃瓜群眾:……(此處省略500字)
這么看起來,很簡單的對話,大家跟著問題描述一步一步溝通,解決困難。
所以,其實,溝通的過程中,好好說話非常重要。
下面這個問題列表可以讓我們適時反思自己的溝通,如果你感覺溝通遭遇障礙時,不妨試一下這個問題列表:
轉換式提問四問:
我現在是處在評判者狀態嗎?
這是我想要的感受嗎?這是我想做的嗎?
我更希望自己怎么做?
這件事我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看?
還是以上面的故事為例,如果時光倒流,學習者提出困難,教練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換個方式,首先問自己:我現在是處在評判者狀態嗎?還是我希望自己是評判者?學員他需要評評判者教練還是學習者教練呢?
實際上,當這個自我問答完成后,教練的心態和情緒或許會引導到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
然后,接下來,展開問答,同時,教練還可以一邊問,一邊了解,同時繼續自問:
1、這是我想要的感受嗎?
2、這是我希望學員理解的內容嗎?
3、這是我想達到的目標嗎?
4、如果可以做的更好的話,我會希望自己怎么做?
5、這件事情我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看呢?
是的。如果故事發生的時候,我們采用這樣的方法,結局也許完全不同呢。
來,讓時光回放到昨天:XXX同學,你的具體問題是什么?嗯,你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你的看法是怎樣的?
這才是我想要的感受,而且這才是學員通過對話溝通他能找到答案的方法,同時,對于教練而言,換個思維,站在學員的角度,和他同頻,共同理解片段,又何嘗不是一種精進呢?
管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