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陜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后代,號稱“人屠”、“殺神”。
白起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名列武廟十哲。
我們來看看這位“殺神”的傳奇吧。
大家都很好奇《羋月傳》中的小狼是誰?其實這就是白起。羋月在羋姝的陪嫁路上為了引開義渠王而被抓住,而在義渠的營地當中羋月救下了偷羊的小男孩,并帶回了自己的帳篷,并給他取了一個叫做小狼的名字,在羋月回到秦國時,小狼被暫時放在了義渠的營地當中,羋月再次來到義渠時,把小狼交給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在軍中培養,并將他托名羋氏族人白公勝的子孫,起名白起。
秦國,原本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后,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
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
十四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于伊闕,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占取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屈原聽到此消息,投江自盡),焚毀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于陳。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二郡(黔中之戰)。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于華陽,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陘城之戰)。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才能通新鄭)。趙國接受了上黨郡守馮亭及百姓歸附,惹怒秦國,長平之戰開始(見本號關于長平之戰相關文章)。
四十六年,秦攻下韓國緱氏、藺兩地。
四十七年,秦派左庶長王龁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于長平,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龁攻趙,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與秦斥候兵相遇,發生沖突,秦斥候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采取堅守戰略,秦人沒法攻破,于是用離間計,使趙軍換趙括替代廉頗為將。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上任之后,一反廉頗部署,臨戰改制,撤換將領,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上將軍。白起名聲太大,未免趙軍有所防備,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采取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后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筑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八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筑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愿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于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后,白起欲乘勝滅趙。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范雎忌妒白起功大,于是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向秦王進言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但是到了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見本號其它文章)。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次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后,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但白起對昭王詳述不可發兵攻趙的緣由。昭王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春申君與信陵君率兵數十萬與趙國里應外合,秦軍傷亡慘重。昭王強令白起出兵,白起仍稱病不出。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
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達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心中不服,必有怨言,不如處死。于是昭王派人賜劍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于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我們來看看“殺神”的賬單吧。長平之戰共殺趙軍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于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于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余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殺神之名”,名副其實!
白起十分擅長分析敵方和我方的形勢,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最合適的戰略和戰術,而這種攻擊幾乎就是毀滅性的。每場戰斗都極具特色,比如說在鄢郢之戰中,就創造了掏心戰術,并用水攻還做輔助,而華陽之戰時,就運用了長途奔襲。
白起具有很鮮明的作戰特點。他出戰,即是殲滅戰,攻城略地不是他的目標,覆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才是他要的,也是他最突出的特色。他善于進行野戰。他幾乎是我國歷史上圍殲戰術運用最高水平的代表。而他為了實現殲滅的目的,會進行追擊戰,不放過任何一個敵人,一直打到沒,不存在“窮寇莫追”。
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余座,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