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在800年前的南宋時期誕生,主要成分是龜板和土茯苓,再配生地等藥物精制而成。三伏天氣,來一杯清熱祛濕,滋陰養顏的龜苓膏是最好不過了。
故事也發生在南宋時期,那時候正好是南宋末年。元兵侵入臨安,楊太后攜年幼的皇帝遷行都去廣東新會崖山(現廣東江門市)。當時遷移的軍隊和人民大約有20萬,基本都是北方人。初次來到南粵地,大多數將士水土不服,上吐下瀉,嚴重影響戰斗力。陸秀夫和御醫商議,在涼粉草的基礎上,將原來宮廷中一種清熱去濕的養生食療秘方加以改進,在鷹嘴龜、土茯苓、生地、蒲公英、金銀花等原料中,加入新會崖山當地特有的“涼粉草”制成膏狀藥物,也是龜苓膏形成的雛形。之后在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66年),陸繇第三代裔孫不忍心看到人們被濕熱困擾,根據祖傳秘方創建“生和堂”藥棧,以龜苓膏濟世。由于龜苓膏屬于寒性食物,因此想一些平時體質比較虛弱的人群也不能多吃,比如女性、老年、小孩等人群。除此之外,平時胃功能不強的人群也要節制食用,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