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入手了人生第一部kindle后,我告訴自己,該看書了。
經(jīng)過很久的挑選,終于,我將《活著》列為第一本。
在我童年期間,我有幸看到電視劇版的活著,依稀記得其中主人公令人心痛的一生。想不到,久別重逢之時,我愣是從頭哭到最后。直到文末,我的記憶還在恍惚。
我不想對主人公福貴及其家人: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做出評價。我曾經(jīng)在了比起的蓋茨比中看到過一句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懊糠昴阆胍u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
我們所處的世界與他們渾然不同,即使我假裝投入,告訴自己,我能理解。但實則不然,我最終還是無法體會到他們生命的苦澀。
福貴曾經(jīng)對家珍說:“我拼命保住生命,就是為了回來看你們一眼,你可不能在我之前去了啊?!贝藭r的家珍身體已經(jīng)很虛弱了,但每每提起這個事情,家珍的眼睛總要重新亮起來。
但是,最終。命運還是讓這個“苦命”的老人,親手送走了自己一個又一個親人。而他只能和一個老黃牛相伴終老。
福貴是那個時代人的縮影,但他又是那么地偉大。在小說的開始部分,作者描述:這是一個不一樣的老人,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老人能如此清晰地將自己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地描述起來。
想到我自己,我能記起的生命洪流又有多少。而每每此時,我便會勸自己:況且還小。
整本書的苦痛貫穿全文,當福貴賭錢花光家當氣死父親時,他一直在強調(diào):“祖上養(yǎng)的雞變成了羊變成了牛,可到我這兒就全沒了啊。”可是,他活下來了,他學著種田,收割家里五畝土地。碎碎念道:“在我手上也該養(yǎng)只雞了吧。”當我讀到此處,心碎之處,無法自拔。
接著便是身邊家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死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可恨而又可憐的老人,守著自己墓地的最后一處地方,對著隔壁老人說,到那時候,我枕頭底下的錢就都是你的了,把我放到那兒就行。
直到最后,我們不知道福貴老人的最終結(jié)局,但我們知道這個弱不經(jīng)風的老人有著無法奪取的活著的意志。
21世紀,我們活的越來越好,以至于我們忘記了活著的危機感,活著原來也是一種幸福。
你在什么時候認為活著最好?中了彩票?遇上好政策?總而言之,在你覺得最有利的時候,“活著”這樣一個概念才會蹦出腦海,“活著”才會成為一種幸福。
可是,這個世界哪是那么容易闖的。在你痛苦,受盡折磨,遭到愛人背叛,失意不得志時。你還能想到“活著”原來也是你的資本嗎?
我有一個姑父,年輕時不懂事,家人和孩子都不待見他。我對他的印象也只限于他的家人對他的評價,別的也無從所知??墒牵幸荒?,他所在工地出事,發(fā)生事故。和他一起的同伴都離開了,只有他,在被鋼筋穿破大腿的情況下還是活了下來。從那之后,我才越來越了解他,他的家人和孩子也給他更多的關(guān)愛。每每想起,我總覺得他和福貴老人有一絲相似之處。
至于現(xiàn)在,他的孩子結(jié)婚了,他也有了孫子。由于不能做重活,現(xiàn)在每天釣魚成為他的興趣愛好。
誰能想到,故事的最后會是這樣呢。就像那個福貴老人,倘若不活著,怎么會有后面的故事?
拋開一些需要進行心理輔導的人,我們談談一些遭受了在當事人看來極其悲慘的事故的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當人底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后,就會產(chǎn)生新的需求。而現(xiàn)在許多人更加追求心靈上的需求,階級不同,所需就不同。如今的自殺普遍發(fā)生在高學歷、高收入的人身上。自殺者,往往在自殺前都是為了獲得解脫。有的是因為,老公不尊重她;有的是因為,人生不得意;當然,也有的因為供不起孩子,集體自殺。
可是,你們想要的只是解脫。自殺只是你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結(jié)果。
如果,有一天,你想拋棄你這脆弱的生命了,請你想想是否有別的解決方法。比如改變環(huán)境、向別人求助。你自殺后是體會不到煩惱了,可是預料之外的驚喜和滿足,你也不會體驗到了。
如果,你看到這里,你還是想要拋棄這不值一提的生命,請你想想福貴老人。
他的一生痛苦而又壯闊,只因為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