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1)
內容不一定是只憑自己思考、研究才能創造,有很多的內容是在與人交互的過程中創造。
從互聯網早期的公告板、到后來的論壇,以及后續Web2.0、3.0的博客、微博,帖子的最初發布人所創作的內容,只是一系列內容的種子,更多的內容是跟帖和評論的人與發帖人一起參與創作的。這有點像眾包進行內容創作的意思。
作為發帖人,是可以整合所有這些眾包人員創作的內容,構建一份更加完善、更優質的內容。甚至把這份內容當做一款產品,隨著討論的增多,理解的深入,對這份內容產品進行不斷地迭代。
這算是一種利用社交、利用交互來創作內容的方式。這種方式因為是多個人進行交流,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控制得當,創作的內容品質一般都可以做到很好。
不過,通過這種方式創作出的內容,內容可以是你的,觀點最好不要據為己有,原本是誰的觀點,就明確的注明是誰的觀點,這才是尊重知識產權、長久進行內容合作之道。
<br />
(2)
利用社交與人交互進行內容創作,最為直接的一種形式就是采訪別人。
你對別人有興趣,或者有事情請教別人,你就可以帶著問題去采訪別人。別人可以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這樣,在一問一答當中,內容就產生了。
這個內容,不僅是屬于被采訪的人,也屬于采訪的人。對于被采訪的人而言,TA傳播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增加了影響力;對于采訪的人而言,獲得了內容,以及問題的答案,同時還可以借助被采訪者本身的影響力,而給自己增加影響力。這是對雙方而言,都有好處的一種內容創作方式。
我們看到,目前網絡上有好多迅速崛起的知識網紅,就是打著一年要采訪多少知名人士的噓頭,通過采訪來不斷的創作內容。這些創作出來的內容,本身就自帶了采訪人、被采訪人兩方的影響力屬性,往往很容易就吸引到別人的眼球。
參考這種做法,如果你也想增加自己內容的影響力,乃至于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采訪比自己影響力大的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br />
(3)
采用采訪法進行內容創作時,需要注意幾塊的事情:
你要有明確的問題,也就是你想從被采訪者那里獲取什么內容、得到什么幫助;問題需要提前準備好,而不是在采訪的過程中現想;否則的話,采訪的質量就比較差;
你要明確被采訪的人是什么人,你的采訪能對他帶來什么好處;大家都是平等的價值交換,你從采訪別人那里獲得了價值,你也需要提供給人相應的價值;只索取,而不付出,這樣的關系一定不會長久,況且單方面獲取價值的名聲在外的話,以后就很難跟人做合作了;
采訪之后創作的內容,一定要署名清楚哪些是被采訪人的觀點,哪些是自己吸收之后的收獲,明確各自的知識產權;那種把別人的觀點,據為己有,借用別人的觀點只為自己謀利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最好在內容創作完成之后,讓被采訪人確認一下,征求下人的意見;沒有問題之后,再發布出去。
那么,利用采訪法進行內容創作,主要可以采訪以下幾類人:
你所在領域相關的名人、明星:從他們這里,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為人處事的訣竅、做事的方法工具等;這些人是領域內的意見領袖,自帶“熱點”屬性,給出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傳播性;
你所在領域內的行業專家、高手:從他們那里,可以采訪到他們對于領域內事件的看法、發展趨勢的預測、行業本質額理解等;這些人往往會是領域內的行家里手,給出的都是真知灼見、實用干貨;
你所在領域內的普通人員:從他們那里,可以收集他們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再小的個體,都要自己的故事,而身邊人的故事更具有感染力;采訪后的內容代入感做的強一些,會讓領域內的所有人員都有一種參與感,從而能夠讓人們主動傳播你的內容;
<br />
(4)
用采訪法去創作內容,絕對是內容創作者要好好琢磨的一種方法。
因為這種方法不僅僅能為你提供內容素材,借用別人的內容以及影響力,為你服務;而且,你采訪別人的過程,也是一種人脈拓展的過程。
很多記者轉行后,做什么事情都比較容易,就是因為他們在做記者時,通過采訪結識了大量的人脈。這些人脈,在TA后來事業當中,都或多或少的發揮了影響。
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些記者,走出去,主動的去采訪別人,主動的去結識別人,不僅僅為一時的內容,更為了長久的職業發展。
<br />
(X)
您對本文的內容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言討論。
更歡迎隨手點贊、關注、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