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家的兔子要生小寶寶了。挺著大肚子的兔媽媽在忙碌著,把婆婆放在籠子里的棉氈、棉花叼進窩里鋪好后,又在那里忙,頭一下一下的點著,非常賣力。我好奇的湊近,只見她用嘴從肚子上拔下一團團的絨毛,被拔過的地方已經隱隱露出了一塊塊淡淡的粉色,是皮膚的顏色,此情此景,不由心驚。這是一個即將當媽媽的兔兔在給她即將出世的兔寶寶筑巢。看到這一幕,我問婆婆,兔兔這樣拔毛不會痛嗎?婆婆說:“怎么會不痛?為了孩子嘛!得忍。”我無語。看著繼續執著拔毛,為寶寶努力筑巢的兔媽媽。想起了《筑巢記》。
《筑巢記》的作者巖崎朋子,買下一座古舊的老房子,自己設計裝修,漸漸將房子改造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實用的家具,精心挑選的小工具,手工編織的各式筐子,亞麻的寢具和衣物,別出心裁的裝飾。生活中,自己動手種盆栽,學編織,衣物搭配收納,制作美食。每一個細節都透出作者的用心,都反映作者內心對生活的解讀。
“我會坐在心愛的安樂椅上,把腳放在軟凳上,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讀書,這種時候是最幸福的了”,這樣的恬靜舒適,試問誰又會不愛呢?
遵從自己的內心,讓房子用最自然的狀態反映居住者的心疼態。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修煉,無需奢華,實用就好。而這簡單的理念折射出的是作者淡泊脫俗的本質。余秋雨說:“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巖崎朋子將日子在手里一點點研磨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對于工作,作者花了八年時間弄明白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將愛好變成了工作。用感恩,享受的態度面對工作,用微笑,積極的向上的心態直面生活。關于這一點,作者說:“當我們直直站著的時候,面部微微向上或向下都會使眼前的景色大不相同。要將臉轉向那些美麗的景色,這種向上的階梯,就是我們的力量”。
“每一天,我們都在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慢慢把生活修正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句話我很喜歡。也夢想著有一天,生活修正成我自己喜歡的樣子。
想讓生活過成什么樣子?詩意的,豐富的,開心的;或者是煩惱的,郁悶的,無聊的?其實,你生活的狀態就是你內心的狀態。《人生忽如寄》里梁老,明明在陋室,可是因內心的豐腴而變為雅舍。呼親朋喚好友,夏驅蟲冬裹衣,依舊將日子過得風生水起,趣味無窮,不亦樂乎。內心有天堂,生活就是天堂。將日子修正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行。
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一個廣州姑娘,花了1600元租下了一個兩層毛坯房,卻花30000元對出租屋進行了大改造,變成了火遍知乎、微博等社交網站的“爆改女孩”。
故事的重點不在于姑娘如何成為網紅,而在于她讓人深思的生活態度。
姑娘的那句話“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說的真好。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就是面對生活應有的態度。將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是很多人想了卻從未去做過的。
姑娘說:“我的房子是租的,但并不影響我把它折騰得往死里舒服,畢竟享用的人是我。”經她改造的房子,既實用又有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既舒適又有富于情趣,成為名副其實的“雅舍”。音樂、鮮花、文化、美食……原來,生活的情趣不一定要大富大貴才能達成。只要肯用心,將內心的美好呈現在生活里,一樣可以將日子過的豐富多彩,趣味無窮。
“種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前,次佳時機是現在,生活亦然。”過去屬于昨天,未來屬于明天,而只有現在,真真切切屬于我們自己。
從現在開始改變,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