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于在明年即將選定醫(yī)學研究方向,而我預備以腦科學方向為第一選擇,因此在備讀和翻譯@王菲教授推薦的<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這本書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坎德爾主編,多個神經(jīng)科學泰斗共同編著而成的最權威神經(jīng)科學書。
然后由于英文原版的書大概...這么厚,并且沒有中文版本。于是我打算選擇一些感興趣的話題,一邊翻譯一邊整理,以備不時之需。
很有意思的是它恰巧和我這段時間蠶讀的書重合了討論的話題。也可能因為我這段時間感興趣的內(nèi)容,導致我選擇了同一個話題。總之,我會嘗試用我目前還淺薄的知識去整合,但是這必然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天的閱讀與沉淀就可以結束這一段旅程的。
分享給有緣人一起思考。
1
“ 在1860年,Herman Helmholtze,一位知覺物理應用學的先鋒,成功測量了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時間大約在90m/s。隨后他開始研究大腦對于沖動產(chǎn)生反應所需要的時間,卻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反應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大于傳導的沖動傳導所需要的時間。以此他推測,在信息到達意識知覺之前,大腦需要相當數(shù)量的時間來加工處理感覺信息。Helmholtze提出建議,他認為這就是我們在意識到這些信號的意義之前,大腦所需要用來的評估、變換和重組訊息的時間。無意識推論是知覺和自主運動必要的推論之一。
在二十世紀初,Sigmund Freud進一步闡述了Helmholtze的觀點,即多數(shù)心理過程是是無意識的,他指出了我們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implict, dynamic, preconsciouse unconscious(隱式、動態(tài)和前潛意識),即學習知覺和運動技能、被壓抑的思想與即時快速反應。
(1) 隱式無意識就是Helmholtze的無意識推論,它包含了隱式回憶。隱式回憶構成了學習知覺和運動技能,我們現(xiàn)在歸功于紋狀體、小腦與杏仁核。
(2) 動態(tài)無意識,F(xiàn)reud的主要研究對象,無疑也是無意識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它指的是被壓抑的思想,如積極的沖動(性)或者負面的沖突。
(3) 最后,前潛意識也是無意識最接近意識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針對快速的即時反應進行組織和計劃,我們現(xiàn)在將這個功能歸于前額皮質。?
Helmholtze和Freud對于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洞見,引發(fā)人類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人類行為的自由還剩下多少?自由意志的本質是什么?
來自Benjamin Libet的一項研究促使人類得以在這些問題上前行,這項研究基于一項早期的發(fā)現(xiàn):任何自主運動在發(fā)生之前大約一秒鐘,將會出現(xiàn)一個 readness potential(可讀傾向),即在頭骨表面出現(xiàn)的一個微小的電反應記錄。
Libet要求受試者對一種身體運動進行預想,讓他驚訝的是,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移動手指的意愿并完成這一動作,也是花費了一秒鐘的時間。
通過記錄神經(jīng)活動,我們可以在受試者對自己移動手指的意愿產(chǎn)生意識之前,便對于該一意愿進行預測。
因此,我們認為自由意志的行為可能具有重要的無意識步驟。 ? ? ? ? ? ? ? ? ? ? ? ? ?”
2
我認為,自由意志的行為確實以重要的無意識步驟為前提,但必須注意的是,無意識其本身并沒有否定自由意志的真實性。因為一個后臺程序的運轉,未必代表了整個電腦被病毒操控入侵,即便一些反復出現(xiàn)的強迫性重復行為,只要在意識層面處理這些問題,就有更正與改編代碼的可能性。但無意識本身并非是平面的,我猜測它具有自己的經(jīng)度與緯度,我們能夠切入的經(jīng)緯線必定對于自由進行了限制。
那么我們或許需要思考的就是,無意識究竟包含了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去認識無意識?多少深度的它具有被意識到的可能性?我們終將止步在哪里?
如果情緒表達與思維在某種角度而言也屬于人類的自由意志行為,并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身體行為,那么情緒表達與思維也應植根于無意識的溫床,這個話題,恐怕就是佛道與禪修百年圍繞的主場。
佛教提到,除卻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還存在沾染了"自我這一貪戀"的第七末那識,以及保存者所有超越了個人體驗余香的第八阿賴耶識。前者恰好等同于榮格稱之為"個人無意識"的部分,"阿賴耶識"即"集體無意識"。
這里想要補充的是,弗洛伊德確實也提出了"個人無意識",而榮格與弗洛伊德的根本分歧也在于對于無意識范疇的不同界定。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有兩層含義(1.人本能的欲望 2.本能欲望的壓抑),因此性欲和性壓抑(多半來自幼年時期的創(chuàng)傷)所構成的無意識與人的意識功能的沖突,是人類永恒的悲劇性沖突,也是精神疾病的來源。
榮格認為弗洛伊德把無意識概念過于簡單化,人的欲望遠非性欲所能完全包容。除此之外人還存在著許多的欲望,榮格將這些欲望統(tǒng)稱為生命力,其本質是一種能轉化為心理能的物理能,而非泛性論所可以一概而論的。
而在個人無意識背后,他還發(fā)現(xiàn)了更為隱晦、深廣并且可怕的集體無意識,
由此榮格將他的目光轉向了巫術、宗教象征、原初神話、星相、夢幻等充滿神秘色彩的領域,從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的土著黑人同樣的夢境中,他發(fā)現(xiàn)了集體無意識籠罩下的無數(shù)心理原型。
在薩滿教中,我們稱之為Medizinland,這是集體無意識共同享有的緯度,在薩滿鼓的指引的spirit travel,我確實看見了薩滿教中"東南西北"相對應的動物與節(jié)氣的出現(xiàn),甚至是北歐神話中的"世界之樹",關于這段奇妙經(jīng)歷,在以后的文章中會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毫無疑問,我是堅挺的榮格派。
那么我不妨大膽假設,我們可以暫且將無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即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
讀到這里,我們可能已經(jīng)遺忘了開頭神經(jīng)學著作中提到的內(nèi)容,這里我再提及一遍,在個人無意識的層面,假設如原作中提及的,由三個部分組成:implict, dynamic, preconsciouse unconscious(隱式、動態(tài)和前潛意識),即學習知覺和運動技能、被壓抑的思想與即時快速反應。
這里我們談論的無意識不僅僅包括了榮格理論中被壓抑的思想(欲望),也包括了比較容易意識到的后天習得的經(jīng)驗與學習帶來的“行為軌道”。
那么,禪是如何解釋這一種無意識的呢?
“ 先入之見又稱先入之主,它是很難拂拭掉的。比如說,當我們看見一枚硬幣將要落到桌面上去,腦子里立即變回浮現(xiàn)”叮當”一聲響音來。當它果真落下去后,我們大多也無非是描摹這種先入之見。”
“ 如果說一切學習和經(jīng)驗都將成為妄想的話,我們也許會覺得人生本身遭到了否定。然而實施上并非如此,禪所否定的,是借助學習和經(jīng)驗而形成的價值判斷和好惡愛憎,以及因此而導致多余的東西介入現(xiàn)時的際遇里來。“
“ 宋代的無文道燦禪師說過一句話,叫做”百不知百不會”,此言并非單純地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而大概是說不將業(yè)已知道和理解了地東西攬入懷中來。“
“ 人腦和宇宙一樣, 還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借助坐禪和冥想,也許此前已經(jīng)確立地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會處于中立狀態(tài),并且在不同的場合,網(wǎng)絡還可能被重新編排。當然,這也是門外漢的肆意推測。”
另一方面,我認為也必須提及epi-genitic window(表觀基因窗)這一概念,我們認為,在
1.母胎懷孕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嬰兒最初三年期(高脆弱性,大腦正在生長,去除不需要的鏈接,建立需要的鏈接) ? ? ? ?
3.青春期(brain reconstruction,荷爾蒙變化劇烈)
任何劇烈的心理與生理創(chuàng)傷都會在表觀基因層面留下印記,并且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天抑郁癥、焦慮癥與各類生理疾病的發(fā)生可能性,這仿佛是一種包袱伴隨我們一生,而每個人的包袱大小皆是不一。
這樣的病例并不在于少數(shù),而大部分人對于例如圍產(chǎn)期產(chǎn)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可能有所完整的察覺,這也不妨可以認為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模式編碼。
3
那么說到這里,今天就姑且結束了,讀到這里來的人,一定和我一樣抱有著很多的問題。
譬如我關心的是,我們是否能將這些包袱減輕?我們能從什么層面介入無意識的后臺程序運轉?我們又如何能探索集體無意識層面的問題?是否未來人類集體意識的進化,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人類自身對于集體無意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