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刷屏的綜藝總有一些,奇葩說是逃不掉的。可是最近再看奇葩說我真是覺得越來越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經下定決心了。
我是誤打誤撞中了奇葩說的毒,14年它的橫沖出世帶來了太多驚喜,我也是從海選就粉上了一票人。他們打開了我腦海里的另一個世界,也許它早就存在,只是我一直在忽略。都是打過辯論的人,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馬東機敏又市儈,高曉松放肆又正氣,蔡康永驕傲又溫暖,三個人互不相讓的插科打諢,惺惺相惜可正可反亦正亦邪。他們閱覽世界,他們歷經起伏,他們洞悉人心,他們回歸本真。這都來自于他們對自己的深刻認知。
人經常會問一些問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
真蠢,個個都忙的要死誰要管你是誰,誰在乎你從哪里來的?
奇葩說里我喜歡的一件事就是,說你自己想說的話,管別人愛誰誰。墓志銘是死后被別人刻上去的,不需要你自己提前打草稿。可是我從奇葩大會到現在正式進入比賽,越來越不由自主的開始快進。
首先,奇葩大會就是以往的海選嘛。可是它雜亂無章有失偏頗。里面有名人有素人,名人說的再爛都有人鼓掌,素人說的剪出來大都是前言不搭后語(當然也許本來就說的很爛),但是如果真的這樣,直接全部刪剪就算了嘛,何必讓人看到莫名其妙的表演。名人大都臉熟有些些的知名度,只是分享未免時間太短不夠關注,而素人大多隨意不夠深刻。也許名人的高高在上本就讓大家失去了對立辯駁的勇氣,而素人一旦漏出破綻,就會被抱團奇襲,慘淡離場。太多的主觀性和社會因素總是讓那些人很快失去立場。
其次,時間驟然縮短造成了戰局的潦草,這相比較以往幾季來說確實是事實。也許是團隊作戰的人多了,分配開來的時間就少了。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多數急不可耐的開口,卻瞬間讓人抓住話柄,再陷入另一場迅速的口戰。
生活里也多的是嘴巴比腦子快的人,大多為了表現的親切易接近,都是話不落地滿嘴跑火車。這樣的人剛開始接觸可能是自來熟,越是深交就明白,話不過腦口不對心,毫無營養。
奇葩說就陷入了這樣一種怪圈,我們什么時候把中華好舌頭當成一種奮斗目標了?我記得第二季里,肖驍對邱晨,即使在總決賽的關口,肖驍略微處于下風,他也沒有亂了最后的陣腳,而是經過長長的思索之后才完成結辯。最后的結果沒有想象的重要,反而全場安靜等待一個深思熟慮的結句,那個畫面一直印在眼前。
再有,奇葩說成了和稀泥,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誠然,尺度大,無禁忌,能犀利的頻頻消音,也能溫暖的淚流滿面。有發人深省的詭異思辯,也有頗接地氣的感同身受。這是我最得意最沉迷的根源所在。可是這一季仿佛失去了原有的陣容,也失去了原有的核心。這個號稱江湖最貴的網綜開始一鍋亂燉,人人在轉型尋求改變,個個在耍太極左右開弓 。心很大,想要謀求主流媒體的全面認同,想要掌控正反面的感情邏輯,想要翻云覆雨的話語權,想要一網打盡的版圖圈 。 請問,這還是我最初喜歡的味道嗎?
大雜燴看似完滿又豐富,可是都失去了食物原本的獨特香味。一個人是怎么變壞的,是從開始混亂沒有主見開始,是從無法辨別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智慧開始,是最后奔向一種大眾套路價值觀開始。一個節目也是一樣。
我們都走過好多好多路,讀過好多好多書,遇到好多好多坎兒,受過好多好多傷。但是我們沒有破罐破摔,沒有徹底失望,沒有放棄努力,更沒有丟掉自我。 因為,我們其實從來都不需要外在的證明 。
我承認,這是一個需要處處去證明的世界。演藝圈的要證明自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絕對天然無后天再造;作家需要證明自己的作品,成于何年何日何時何地,絕對自產無槍手;官員需要證明自己,永遠廉潔奉公,絕未謀權利私;海歸需要證明自己,思想正派努力刻苦學歷真實含金量高;醫生需要證明自己,沒收紅包手術無差錯沒加錯藥沒打錯針沒說錯話沒態度差;一個節目需要證明自己,受眾廣傳播快話題多金主壕收視率高……為什么我們要活在別人的評價里?
0歲出場,10歲成長,20歲彷徨,30歲定向,40歲打拼,50歲回望,60歲高老,70歲搓麻將,80歲曬太陽,90歲躺床上,100歲掛墻上。這是人的一生,這是很多人的一生。
我一直都在偷偷寫字,到現在沒有告訴家人,沒有告訴朋友,沒有在空間轉發,更沒有在微信里刷屏,累積的很慢但我很踏實。我當然也羨慕那些出口成章,出手成金的人。可是我明白我的目標不是非要站在山頂上,有風景可看就是幸福。有人從始至終美好如初,區別就在于你喜歡什么選擇什么堅持什么。
生活不需要證明,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舍棄不必要的事物,找到你真正的想要和自由。走自己想走的路,過喜歡的生活,寫你想說的話,即使沒有觀眾來觀賞喝彩,至少你一直都有你自己。(虞七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