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現象我早就發現,只是當它從我朋友丹丹嘴里傳出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現象具有普遍性,原來孩子們真的特別愛裝大人,連大人的歌都搶著唱。
青蔥少年的我不像現在的小孩那么“叛逆”,不會質疑學校給予的知識,老師象征著權威,音樂課上只會跟著老師的指揮哼唱著“do re mi fa so”,學著課本上“模范”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世上只有媽媽好、春天在哪里等等,總覺得音樂就是一個調,情緒保持高亢,音樂只有正能量。
是后來,通過我姐的隨身聽接觸到其他音樂,發現音樂并不是一個樣,因表達的內容會產生不同語氣不同情緒,兒歌啟蒙了我對音樂的認知,但局限了我對音樂的想象力。
//
同一個世界,同一批偶像
一年級的外甥和我同齡的朋友有一樣的偶像,喜歡TFboys、鹿晗和吳亦凡,他們喜歡的理由還驚人的相像,因為帥因為長得可愛,7歲的他會用花癡臉去跟我形容他的偶像們如何如何的膚白貌美,聲音如何的撩人,滿屋子貼滿他們的海報,電腦放著他們的MV跟著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不像當年的我們看個電視還要跟父母玩心理戰,現在的小孩比我們更加掌握自由,做完作業就可以就看電視時長問題和父母有商有量,iPad、智能手機人手一臺,獲得資訊的速度與我們成人不相上下。
各種賣偶像賣人氣的綜藝節目成為00后這代少兒們的下課談資,偶像在這代人心里變得更為立體,他們對偶像的認同感更為濃烈,認同這個人的價值觀,并且崇拜他的音樂。他們不滿足于校園推崇的兒歌,而是喜歡偶像們的音樂,并一路跟隨哼唱。
//
就跟大人一樣,因為我已經長大
外甥只喜歡唱大人的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回想起當年的我也是想快快長大,偷穿不合腳的高跟鞋,在嘴上練習媽媽抹口紅的技巧,討厭被人稱小孩心里鄙視那些看輕自己的大人們。
孩子們喜歡唱大人的歌也是想證明自己成熟了,旋律單調無味、歌詞抽象且沒有代入感的兒歌連小孩都覺得幼稚,雖然對有些大人的音樂里歌詞內涵他們尚不清晰,但是旋律沒有單一的重復、演唱者聲音沒有過于幼稚童真,他們更愿意去練習,不用扯著嗓音在一堆親朋好友中演唱兒歌才是真正解放的事。
//
那些音樂節目展現了音樂的多元
最近外甥迷上了一檔少兒民歌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同齡的孩子展現了什么是天籟之聲,純真清澈的聲音配上文化沉淀已久的民歌,新鮮的碰撞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群孩子因為喜歡民歌,通過極具穿透力的再次演繹,在營造懷舊情懷的同時,引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二次元少女小雅坤cos郭蘭英的經典民歌、來自馬來西亞的王正堯有一個家庭樂隊,她把搖滾融入民歌、九歲男孩吳耀杰用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對爸爸媽媽表露真心話。
音樂節目讓孩子們懂得了音樂的創造力,音樂形式不止于課本里的兒歌,還有民歌、搖滾、流行樂等等,此刻音樂不分大人小孩,他們的選擇變得多元。
充分的表達空間給予孩子直抒己見的權力,用音樂去表達顯得比較“高級”,他們會哼唱能代表他們心情的音樂,新生代偶像有這么多00后的樂迷也是因為歌詞有共鳴,像被讀懂了內心的對白,偷偷傻笑默默跟隨。
話題:來聊聊你的外甥愛唱什么歌,說不定和我的外甥喜歡一樣一樣的。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