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覺得閱讀有時就是尋找一種共鳴。
閱讀周國平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知道周國平的名字是在一本雜志上,介紹他當時的新作《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他的女兒妞妞只有一歲半就不幸患上了絕癥,在這短暫的一年半中,作為父親的他為她寫了整整一本書,這也許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或者過于矯情。
但我當時也正好剛生下女兒不久,關于女兒的感覺和感受也實在很多,尤其也以生命的體悟感嘆最多,一本書的容量其實也并不算太多,只是我沒有寫下,所以我覺得很理解,甚至有遇到知音的感覺。
《妞妞》周國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二
我讀到的周國平的第一本書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的一篇文章《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在目錄中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眼睛便被定格,匆匆瀏覽了一下,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這篇文章共有十多頁,但我買回來一口氣就讀完了,共鳴的快意始終伴隨著我。
因為有太多的話說到我心里去了:“很早的時候,當我突然明白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困擾著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想。”這不正是我十八歲那年突然想到死亡這個問題后對死亡的感受嗎?
“周圍的人似乎并不掛慮,心安理得地生活著。”“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說實話,我有時也很羨慕周圍的人,也想回到以前沒想過這個問題或者把它想得很平常很平淡時的那種心境,但作者無法做到,我現在也已無法做到。
“一個人只要曾經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的確,我也感受過這種絕望,并且也從此不可自拔,從此“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著,時常隱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文中所寫關于死亡的種種可怕與不可思議,給人的那種無邊的絕望感及每次思考死亡的“徒勞”感等等,我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和體會,甚至可以說是強烈共鳴,我簡直懷疑這篇文章就是為而寫的。
但文中寫的所謂“思考死亡的意義”我雖也曾想到過,卻并不能真正接受。
我懷疑這也是作者無法擺脫死亡問題困擾的一種自我安慰,就象他批駁其他人對死亡的解釋一樣,就象我每次思考死亡到最后仍無法解脫時也總要想些理論來“拯救”自己一樣——其實這豈不也是一種共鳴?
雖然我也很想尋找解脫的辦法,但最終都象作者所說的:“到頭來你還是不愿意,還是得接受”,也許解脫的辦法原本就不存在,正如他這篇文章所說的,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周國平在這本書中提到了那本《妞妞》,他稱這是一本“不問意義的書”,他還稱自己“所學所思不太實際”,而我讀書也一向不追求那種實際的意義和目的,且好讀在許多人看來沒什么意義沒什么用處的書,也許這也正是我喜歡閱讀周國平的一個原因吧。
有些意義就在這種“無意義”之中,對于“思考死是有意義的徒勞”我也是這么理解的,盡管我不能接受他文中所說的“意義”,盡管我很想尋找到所謂的“意義”,但我仍然為這種閱讀感到快樂。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周國平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三
《記住回家的路》這本小冊子是在書店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發現的,書脊上的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而取出書來,封面上的一段文字更是強烈地吸住了我:“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我覺得這簡直說到我心里去了,這正是我內心的一種追求,同時也是我所恐懼的,我害怕自己一無所成反倒忘記了回家的路。
打開書才知道這是與書名相同文章中的一段話,文中還寫道:“年輕的心靈本不該靜如止水,波瀾不起,世界是屬于年輕人的,趁著年輕到廣闊的世界上去闖蕩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經歷。所須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了機會和壓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風風火火或渾渾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書中所收文章都很短小,看著不累也不易厭煩,而且字字珠璣,平淡而雋永,淡泊中蘊含著積極,平實中閃著智慧的光,給人啟迪,讓人愛不釋手。
這本書我一直沒有讀完,但經常翻看,有的文章已看過兩三遍,都為體味那種“快意的共鳴”(其實這是周國平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我覺得用來表達我讀他文章的感覺很恰當),如“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在多愁善感的少女時代就已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有些路我們只能一個人獨自走過——象這樣快意共鳴的感覺幾乎貫穿了我閱讀周國平每一篇文章的過程中。
《記住回家的路》周國平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9年4月版
四
我就這樣閱讀著周國平,尋找著種種不問“意義”的共鳴,并且以此為快樂。
個人簡介:
愛文字,喜讀書,偶有所得,隨手記下,有若干文字發表和獲獎,著有散文隨筆集《生活永遠值得期待》,個人微信公眾號:蒲公英的讀書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