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談的那些事

傷不起的拖延癥

1.傷不起的拖延癥

你有拖延癥嗎?當你想完成一件事,卻遲遲沒有動手,以至于最后放棄或者做的結果很差,心里產生內疚的消極情緒時,這就是拖延癥在作祟。

有拖延癥沒什么好丟臉的,連繪畫大師達芬奇也有拖延癥。達芬奇一生的手稿有成千上萬張,但是,真正完成的作品卻只有二十幾幅,其中《最后的晚餐》花費三年的時間完成,《蒙娜麗莎》則用了四年。

想要克服拖延癥,讓內心得到輕松和愉悅,并且完成任務,首先要,認清拖延癥的形成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拖延癥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本能。

在一百五十萬年前,人類的生活就是獲取食物和找到配偶,除此之外便是休息。現在的人類也是崇尚享樂主義,怎樣不用動手做飯就可以在家享用美食?外賣。怎樣可以在家中享受美甲按摩清潔等服務?家政等更多服務可以上門安排。本能,就是一個已經發展了150萬年進程的人類特性。

現在我們需要完成任務和目標,則是需要理智在推動我們。而理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發展形成時間不夠久遠,于本能之間的抗衡,力量較為懸殊。理智敗于本能也是家常便飯。

二,恐懼。

恐懼,也屬于本能里的一種,它深植于人類的心理之中,恐懼不是貶義詞,它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機制,如果沒有恐懼,恐怕命不久矣。

當我們,在做任務或向目標前進時,所產生的恐懼是對什么的恐懼呢?是對自我能力不佳恐懼,也就是害怕失敗,或者害怕成功。

害怕失敗很容易理解。當一件事情結果卻不理想的時候,可能就會歸結于這件事情是因為“我沒做”,而不是“我做不好”。

害怕成功,常常是因為家庭因素的影響。孩子如果生長的家庭是容易打擊他,比如說,經常對他說,“你不是做這塊兒這件事的料”,“你是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這種不好信息會給孩子的信心造成很大的影響,讓他產生自我懷疑。當孩子盡心盡力快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回想到家人的這句話時,就會心生恐懼,怕他們的預言成真,就會導致害怕成功這樣的心理產生。

三,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分兩種,一種是行為上的完美主義,還有一種是思想上的完美主義。行為上的完美主義,是讓人們在行動過程中逐漸打磨修整和改善,趨近于完美;而思想上的完美主義,則是,人們在心中樹立起一個完美的形象,而且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但行為上不做任何改變和行動。

2.告別拖延

1.設置deadline。

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這話不假。如果一件事是出于我們的內部動機,也就是想要去完成或者是幫助我們喜歡的人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自動驅動力推動行動,這個時候不容易產生拖延癥。當以外部動機,即被別人要求或是為不喜歡的人做事的時候,就更需要deadline來規范我們的行為。

2.向本能服軟。

顯然,本能的力量過于強大,直接硬碰硬,理智會輸得一塌糊涂,慘不忍睹!然而很多事情都需要,理智來操控,那么與其說是打敗本能,不如說是向本能服軟。以太極中四兩撥千斤之勢,去引導本能在潛意識里休息,讓理智主控全場。

3.粉碎思想上的完美主義。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開始行動,比做足充分準備再行動更重要。打破思想上的完美主義的美好畫面,用行動打磨例行,向行為上的完美主義逼近。羅曼羅蘭說過,人要成為偉大,而不是顯得偉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小事做起,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做下去,也是一種偉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