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975個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
最近剛讀完了Nike創始人Phil Knight(菲爾·奈特)的原版自傳《Shoe dog》(中文直譯《鞋狗》),有不少收獲。
書中從Phil從斯坦福拿到工商管理碩士(MBA)這個時間點開始講起。當時的他花費了很長時間精心準備了一份關于美國鞋類市場的畢業報告,然而在做畢業講演的時候,臺下的學生幾乎對此毫無興趣。愛運動又癡迷于鞋子的他,在畢業后并沒有著急去找工作,而是決心要去一趟日本,想把日本鞋銷售到的美國市場的想法落地。這個想法在二戰剛結束這個時間點上顯得尤為大膽。最后Phil成功說服了父親資助自己去日本。從父親的角度而言,他并沒有把兒子去日本談什么鞋子生意當做一回事,而是純當資助兒子進行環球旅行,開開眼界。
Phil跟好基友就這么開始了環球旅行。中間Phil也打過工,做過一家大公司的銷售,業績居然很不錯。盡管經理多次挽留,Phil還是執意辭去工作,繼續圓自己去日本的夢。到了日本后,他順利會見了當地最大的鞋類公司Onitsuka Tiger的高層,向他們展示了自己在畢業論文里就精心準備過的市場報告。出乎意料的是,Onitsuka也非常有意愿打開美國市場。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Phil當場向Onitsuka訂購一批鞋子寄到美國。這次會談就算順利結束了。
日本之行出奇的順利,Phil本打算打道回府開始鞋子生意。但是他想看世界的心依舊無法平靜,于是便繼續自己的環球旅行,其中一站就是雅典,其中一個景點就是勝利神廟(Temple of Nike)。可是當時還是背包客的Phil哪里會想到自己與Nike今后會有如此這般的聯系呢?
回到美國后的Phil,一落地就著手進行他的鞋子事業。但為了維持生計,他還是先在一家公司找了份在全職的會計工作。他先成立了Blue Ribbon公司,又拉來了自己曾經的教練Bowerman作為合伙人,接著開始Tiger鞋子的銷售。靠著鞋子的質量和積攢的口碑,第一批的訂貨很快就賣光了。
鞋子銷量居然出奇的好,Blue Ribbon向日本訂了第二批貨后,開始雇傭全職銷售人員。盡管如此,公司的收入仍然無法維持Phil個人的生計,還占用了他大量的時間。于是他辭去了公司的全職工作,在大學里找了教授助理的工作。這樣一來工作時間靈活,二來還能有份穩定的收入,還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生意上。也就是在份教學的工作里,他邂逅了自己后來的妻子Penny。
雖然中間也有幾番波折,但是總體而言,Tiger鞋在Phil這里的代理銷售一路高漲。Phil爭取到了Tiger鞋在美國東海岸的獨家代理權,并與Onitsuka公司簽訂了三年協議。然而好景不長,Phil從“線人”那得知Onitsuka密謀要毀約并替換掉他在東海岸的獨家代理權。于是Phil轉而私下里另尋其他的日本工廠,定制了一批球鞋并在自己的分店銷售,為自己留條后路(這應該算是NIKE鞋真正出現,盡管這個名字是后來才取的)。加上那段時期日本經濟已經出現了泡沫,日元匯率非常不穩定,Phil也開始在東亞其他地方找尋加工廠,包括臺灣和再后來的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期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從美國東海岸擴展到其他地方。這時候他終于辭職,全職經營起自己的生意。同時,他也經歷過兩場致命的官司,一場是跟Tiger的“毀約”官司,第二場是Adidas、converse等企業聯合起來利用美國一條法律控告他“低價壟斷”的官司(類似于某些外國企業利用這條法律,以同樣是東亞國家的新加坡的制作某商品的成本作為衡量標準,控告制造成本本來就低的中國公司“低價傾銷”)。第一場他打贏了,第二場盡管他是在理的,但是還是經過調停陪了款。經過了這兩場官司,NIKE存活了下來,且進一步發展壯大了并最終上市,成了跟Adidas抗衡了又一大鞋類品牌。
這就是本書大概的故事。原版書的用詞比較簡單,語句也很短小精練,非常適合閱讀。相較于同樣描寫創業的《From zero to one》(《從零到一》)里扣人心弦的斗爭故事,《shoe dog》似乎把Phil的創業經歷寫得實在有些輕描淡寫。這絕對跟Phil本人的低調和內斂有關。似乎多大的事情,到了他那里也能悶聲解決。盡管如此,我還是在字里行間看出了一些成為偉大的企業家所需要(不一定是必備)的條件和偉大企業家的特質。
內外在條件有:
優秀的學歷。Phil畢業于頂尖學府斯坦福,雖說當時畢業論文并沒得到同班同學的關注,但是書中提了一句導師還是給了merit(優秀)。因此他是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于頂尖名校的。這說明他起碼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以及領導力和思辨能力。我從來不相信什么“知識無用論”,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讀很多名人的傳記,都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好奇心、耐心等品質,還有就是喜歡學習。學習改變命運,在這本書里更是得到了證明。
富裕的家庭。雖然這聽起來很不公平,但是這確實是我從書中提煉出來的。其實從第一點就可以猜到一二,因為Phil的畢業學校斯坦福是一所私立綜合性大學,學費相對于公立學校而言是比較貴的,一般起碼中產以上的家庭才能夠負擔得起。而且,Phil的父親還資助了他進行環球旅行,這不是一般普通家庭能負擔的。關于這一點,我覺得也無需抱怨什么命運不公,每個人出生的起點不一樣。我挺贊成吳軍博士的觀點:我們這一代,只要在上一代的基礎上,爬上一兩個社會階層,就已經很不錯了。中國的頂尖學校的學費一般家庭都是可以負擔得起的。如果自己或家庭負擔不起環球旅行,去東南亞國家進行支教,費用低,也是一個不錯的開眼界的機會。
開闊的眼界。這個是跟第一二點密切相關的。讀書可以開闊眼界,環球旅行也是。在這本書之前,我剛讀了《Original》(《離經叛道》),里面提到了多元文化碰撞對于創新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海外工作的經歷。我也一直覺得多到外面走走,多跟不同文化的人聊聊,這對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邊界來說非常的重要。
對鞋的熱愛。本書的題目Shoe dog指的就是熱愛談論、銷售、購買、設計鞋子等,熱愛鞋子一切的人。Phil本人就是。因此他才有足夠的熱情支撐自己的事業,而且這樣的熱情才能夠帶動和感染其他人。正因為他是shoe dog,自己本身也是運動員,才能夠跟自己的合伙人一起,推廣慢跑,并利用自身的經驗為鞋子的設計提出很多改進意見,設計出真正適合熱愛運動的人穿著的鞋子。
難得的合伙人。Phil的合作者兼股東是他的教練Bowerman。他們是相識多年的師生,也是朋友。在正本自傳中,似乎并沒有看到他們之前產生多大的分歧,兩個人也從公司成立一直走到了公司發展壯大的那一天。之前有位創業的朋友跟我說過,合適的合伙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適當的穩妥。在《Original》這本書里提到的穩妥的例子在這本自傳里也得到了印證。《Original》的作者曾經痛失過一個投資機會,這是一個由兩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創立的在線銷售眼鏡的網站。在投資洽談的時候,兩個學生表示自己也不是特別篤定這個項目的發展前景,不會全職去做這個網站,應該會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同時兼職做這個網站。就憑這點,作者直接否決這個項目的提案。結果網站的銷售規模越做越大,后來竟然成了美國最大的在線眼鏡銷售網站。后來他在書中反思了原因:如果一個人要在某一個領域離經叛道,他可能在另一個領域出奇的穩妥。在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保證收入的情況下,這些創始人才能夠放手在另一個領域闖蕩。或者想想扎克伯格吧!他曬出那清一色的灰T恤證明了在穿著上的“穩妥”,才有時間、精力在互聯網領域大展手腳。
必要的運氣。沒錯,就是運氣。書中提到Phil在日本拜訪Onitsuka公司并訂了第一批鞋子海運到美國后,他居然又繼續進行環球旅行。我看到這里都為他捏一把汗:萬一恰巧同時間段也有一個人想代理日本的球鞋呢?萬一別人捷足先登了呢?然而這一切擔心都沒有發生,這不得不承認其中運氣的因素。有很多人覺得馬云等大企業家的成功是各種內外在條件的綜合結果,這當然沒錯,但是這些成功了的企業家身后,又有多少擁有同樣特質和資歷,但又最終失敗了的企業家呢?這樣來看,這些站在鎂光燈前的企業家身上,是不是或多或少帶有運氣的成分呢?我覺得肯定是缺不了的。
一位優秀的大企業家所具備的特質:
改為人先。Phil前往日本的時候,正值二戰剛結束沒過很久,兩國人民在情緒上還處在敵對的狀態。與其他人不一樣,他能透過表象看到兩國商業合作的可能性,他敢于先人跟對方提出開展合作。包括后來跟中國的合作也是如此:當時的中國剛改革開放,對于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而言,新中國的政局、市場情況都不明朗,而且制造加工業水平很低,很難看出潛力。但Phil能看準機遇,率先來到中國參訪了當地的制鞋廠,這無疑為Nike后來在中國設廠和開設門店鋪下了基礎。要知道現在中國可是Nike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呢!Phil在書中反復說了好幾次“Maybe”。是否有一天可以成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呢?可能吧!未來是否能在中國設廠呢?可能吧!永遠別對自己說不,給自己留一個可能性。誰知道呢!
大膽承諾。書中有好幾個“先承諾,后兌現”的例子。這在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里,Phil的做法算不上是“合規”的。他第一次訪日時,Onitsuka公司高層問他是美國哪家公司的,他現場編了個Bule Ribbon(藍帶公司)。事實上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公司,而只是一個寫了篇美國鞋類市場論文的MBA畢業生而已。當他再次拜訪Onitsuka公司并被質疑在美國東海岸的銷量不盡人意的時候,他信誓旦旦地說Bule Ribbon在東海岸幾個大城市都設有辦公室。而事實上他并沒有,而是回到美國后趕緊設立的。我覺得看待這種做法有好幾個角度。首先,當你還弱小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假裝。英文有一句話,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假裝到直到你成功)。拿我自己來說吧,就是太實誠了,自己本來有的東西,還不好意思全說出來。自己沒有的,就更不敢說了。其實為何不借鑒下Phil的做法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其次,要避免“吹牛皮” 的情況。雖然Phil當時并沒有成立Blue Ribbon公司或在東海岸設辦公室,但他回國之后立馬設立了。他并沒有吹牛皮、畫大餅,說的都是可以實現的目標。我聽說過在創業圈有很多不靠譜的項目,創始人全靠吹牛皮、炒概念、畫大餅來“騙錢”。而隨著投資人越來越有更多的經驗,也越來越理性,以后這樣不靠譜的項目應該很難拿到投資了吧!最后,這種“大膽承諾”能成功,是在當時信息交流不很充分的情況下才可能。在當今社會,這類的假裝(或者說謊言)分分鐘被拆穿。所以假裝也要看大環境,凡事要有個度。
談判溝通能力。Phil是一個非常不善言辭的人,他很少表揚自己的優秀員工。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一個溝通能力很差的人。恰恰相反,我從字里行間看出他是一個話不多,但是善于談判溝通的人。不然為何他在環球旅行期間的那份銷售工作能做到這么好以至于經理挽留他?不然為何他的講演征服Onitsuka公司高層,并順利拿下了第一批訂單?在銷售第一批Tiger鞋的時候,他親自跑大型比賽,為球員、教練、粉絲介紹Tiger球鞋并請他們試穿,就這樣通過推銷和積攢的良好口碑,將第一批貨銷售一空。又如,在Bule Ribbon公司起步初期,他必須找到和說服合適的銀行為公司貸款,又在這個銀行拒絕繼續為公司貸款后,說服其他銀行把錢貸給公司,保證公司正常的現金流。這些難道不需要優秀的談判和溝通能力嗎?
所以大家千萬別被書中看似云淡風輕的敘述給“騙”過去了,這只是因為Phil本人的內斂而已。我相信如果不同的人寫這個故事,會寫出不同的風格。盡管Phil再低調,敘述再平實,還是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出他創業過程的艱辛,也能看出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獨有的特質,寫在這里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