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相約自殺事件只會出現在韓國恐怖片中,卻沒想到這樣的情節會由5名中國的小學生來親身演繹。7月3日,陜西省扶風縣杏林鎮5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相約到古廟喝農藥自殺,幸被路過村民發現后及時送往醫院,5人皆無大礙。由于5個孩子中有4個是留守兒童,事件使留守兒童問題受到中國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農村有5800萬留守兒童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進城打工而被留在農村家中的農民子女。根據中國婦聯的一份調查,截至2008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5800萬人,其中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占47.14%,父母雙方外出的占52.86%。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隱藏著包括生存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等一系列影響中國孩子成長的問題。由于長期缺少家庭溫暖和正常的學校教育,他們過著比城里孩子差的生活,但卻要承受超乎年齡的生存和心理壓力,這種落差對留守兒童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2007年,12歲的留守兒童竊取現金被發現后喝農藥自殺;2008年,16歲留守女孩因與父母產生矛盾自殺身亡。有中國媒體指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在于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和教育程度偏低等問題,還體現了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困境、城鄉二元體制等方面的問題。
根據美國金融預測和分析機構環球透視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制造業可能在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這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超負荷的工作時間在國內外爭奪市場占有率,而作為制造業發展支柱的外來工及其后代卻無法享受物質與精神上的同等待遇。全國超過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但長三角地區的工人平均月工資是1196.39元,珠三角地區是1094.71元。低工資收入使他們不敢在大城市里與家人團聚,不能給予孩子基本的義務教育和必要的心理撫慰。
草根階層或被固化
農民工孩子在農村被稱為“留守兒童”,在城市則被冠以“外來工子弟”的稱號,似乎在兩邊都無法找到立足點。由于貧窮和資源短缺,許多留守兒童在農村無法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同時,他們亦因為戶籍制度的缺陷而無法在城市正常入學,有時候金錢能清除部分障礙,但是中考、高考的戶籍地考試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外來工子女無法長期與父母在城市生活,不得不回到原籍地讀書、考試。因為缺乏良好的學校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將來可能仍然只能做農民,或者在大城市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其收入及受教育的狀況,使他們的后代很可能再次重復著父輩的道路——成為留守兒童或外來工子弟,然后在家務農或進城務工。這種循環往復的怪圈不僅將使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和農民工被固化在這一階層,也將使中國長期停留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中,減慢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步伐。據專家研究,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中國臺灣持續了40年。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在這個道路上走多久?
根據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占的比例達28.29%,而且每年增長速度十分迅速。這表明中國留守兒童群體在不斷擴大,留守兒童問題亦日益彰顯。一個留守兒童寫道:“我只能把所有思念父母的痛苦聚集在黑夜,不敢開燈,聽它們在黑暗中哭泣。”由于缺乏家庭溫暖和社會關愛,留守兒童被迫面臨各種沉重的痛苦和擔憂。但是,這種內在與外在壓抑的情緒本不應該由如此脆弱的身體來承受,社會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與關愛。(2010-7-8發表在《關西華文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