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保機與述律平
現在我們回到907年,此時距離李存勖的第二步驟為時尚早,阿保機可以暫時專注于自己在契丹國內的事務。
當選可汗后的阿保機雖然掌握著契丹的最高權力,但他心中卻一直有個疙瘩。契丹實行的是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和選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轉入一個家族,那么這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機會當可汗,每任可汗任期三年,期滿改選。這意味著,三年之后,可汗將在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男子中重新選舉。
可是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阿保機并不甘心將可汗之位讓出。他的目標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樣建立終身制和世襲制。因此,在擔任可汗的第五年,阿保機仍然“久不受代”,沒有改選的意思。
這引起了耶律家族其他貴族的不滿,其中最有資格和能力與阿保機進行較量的是其叔父,當年和耶律釋魯一起奪取夷里堇之位的耶律轄底。此時他已從渤海歸來,其實歸來時,阿保機曾以可汗之位相讓,耶律轄底拒絕了,于是被任命為新的于越。但阿保機牢牢掌握著聯盟的軍事和行政實權,于越變得徒有虛名,這引起了耶律轄底的不滿。
在耶律轄底的煽動下,阿保機的幾個弟弟首先起來反對阿保機,由此開始了歷史上的“諸弟之亂”。
911年五月,阿保機的弟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和安端策劃謀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后報告了阿保機。阿保機不忍心殺掉這些兄弟,他帶著幾個弟弟登山殺牲向天發誓:下一次可汗改選大會上,他交出汗位。然后赦免了弟弟們的“罪行”。作為撫慰,阿保機還讓原職為惕隱的耶律剌葛擔任迭剌部夷離堇,封安端的妻子為晉國夫人。
第二年,這些兄弟在耶律轄底的帶領下,再次反叛。除了原來的幾個人外,新任命的惕隱,阿保機伯父耶律釋魯的兒子,十年前阿保機沒有殺死的耶律滑哥也參加了。
惕隱:遼代官名,掌管大惕隱司。職務是管理迭剌部貴族的政教,即調節貴族集團的內部事務,以便確保他們對阿保機的服從。
叛亂發生時,阿保機正領兵在外,耶律剌葛也奉命攻打平州(今河北盧龍)。阿保機從西南返回途中,剌葛等四兄弟領兵攔道,要求阿保機恢復部落世選制,讓他們也有機會當選可汗。阿保機沒有與他們發生正面沖突,而是引兵南移,來到十七濼(pō),搶在當天舉行了隆重的燔(fán)柴禮,即繼任可汗的燒柴祭天儀式和選舉可汗的儀式柴冊儀,鄭重宣布繼任可汗。
阿保機的這先發制人的一招,一下子就將自己洗得白白凈凈,維護傳統選舉制的正義之名反而戴到了他的頭上。弟弟們懵圈了,次日紛紛向阿保機投降謝罪,表示臣服。阿保機仍念著兄弟之情,只把他們囚禁起來,并未予以重罰。
但是耶律滑哥這次沒能保住性命,和他的兒子痕只一起被凌遲處死。在背后煽風點火乃至帶頭反叛的叔父耶律轄底也在囚禁幾個月后,處以絞殺之刑。
叔父伏法,諸弟臣服,事情看上去解決了。但是可汗的寶座實在太誘人了,第三年(913年)三月,發生了第三次叛亂。這次叛亂不再是和平形式,而是武力奪權,并且規模空前。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貴族也參加進來;除了幾個弟弟,耶律家族的所有重要成員幾乎都參與其中,包括阿保機的母親巖母斤、契丹大巫神速姑、阿保機養子涅離袞(gǔn)等。奪權的預謀也很詳細周全,三管齊下,同時出擊。
當時阿保機正在外出征,述律平留守行宮。
第一路叛軍是迭剌和安端。他們領軍千余騎前往阿保機營地,謊稱向阿保機匯報工作,借機謀刺阿保機。這兩個弟弟年齡尚幼,毫無軍事斗爭的經驗,一到營地就被阿保機解除了武裝,扣了起來,二人手下的千余兵馬也被阿保機收編。阿保機隨后引軍北上,追擊剌葛。
第二路叛軍引著眾人來到乙室部落長老堇淀處,自制一套天子旗鼓,準備擁立剌葛為新可汗。正在他們彩排柴冊儀的時候,阿保機的母親送來消息,說迭剌事敗,大家趕快躲避。在場的人全都驚慌失措,紛紛向北逃竄。阿保機一路追擊。
第三路叛軍是寅底石。他率兵千騎,謊稱朝覲,殺向行宮,奪去了作為可汗象征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帳”,并且焚毀了大批輜重、廬帳,縱兵大殺。留守行宮的述律平臨危不亂,率領自己的親軍屬珊軍沉著應戰,一面派人救火,一面派曷古魯領兵去追,但只奪回了旗鼓。另一邊,契丹大巫神速姑又洗劫了西樓,焚毀了明王樓,場面混亂不堪。
屬珊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為組建自己的親信衛隊,“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述律后亦選蕃漢精兵2萬騎組成屬珊軍。
西樓:《遼史·國語解》:“遼有四樓。在上京者曰西樓;木葉山曰南樓;龍化州曰東樓;唐州曰北樓。歲時游獵,常在四樓間。”《通鑒續編》:“阿保機始于遼右八部世沒里之地建西樓,以為游獵之所。”可見,西樓是契丹的游獵之所。
明王樓:《通鑒續編》:“契丹作明王樓。”其注文曰:“樓在世沒里,與西樓相近。”可見,西樓與明王樓并立。
一路北上的阿保機追到了土河邊,卻停下來進行修整。他深知困獸猶斗,所以要欲擒故縱。四月,阿保機開始追擊剌葛。他命室韋、吐渾酋長先行,于剌葛軍北退路上設下埋伏。又命妻子述律平的哥哥,北府宰相蕭敵魯為先鋒進擊,大敗叛軍。五月,剌葛等人被擒。
至此,連續三年的“諸弟之亂”終于平息。
可是,接下來要如何善后呢?始終和阿保機站在一起的述律平堅決要求斬草除根。阿保機以極大的忍耐沒有痛下殺手,寅底石、安端被赦免,首惡剌葛、迭剌也“杖而釋之”。但是跟隨弟弟們叛亂的部下還有族屬遭到了血淋淋的清洗。六百多人先后伏誅,上百名貴族被處死,連阿保機唯一的親妹妹夫婦,以及養子涅里袞(gǔn)都未能幸免。
值得一提的是,契丹建國后,幸免于難的耶律迭剌參照回鶻文和漢文,創制了契丹小字。遼國滅亡后,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幫助創造了女真文,直到1191年被金國廢除(詔罷契丹字),契丹文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
注:920年,阿保機命突呂不等人參照漢字,創制了契丹大字。不久,耶律迭剌創制了契丹小字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契丹小字單詞列表
雖然是斗爭的勝利一方,但阿保機的心情是悲痛的。他嘆息道:“(叛亂之前)民間有萬匹良馬,而今出門只能徒步,這是我國從未有過的事啊,我實在是不得已才殺掉這些人的。”在行刑的前一天,阿保機將這些人全放出來,“賜宴一日,隨其平生之好使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戲射、角抵、各極其意,明日,乃以輕重論刑。”讓他們舒暢地玩樂了一天,然后才送他們上路。
審視這場腥風血雨的“諸弟之亂”,其實,諸弟要求恢復傳統的選舉制是完全正當的,阿保機才是違背習俗的“不正當”之人。如果諸弟勝利,如果契丹能夠將軍事民主制和選舉制堅持下去,那么在世界的東方,跨過烏拉爾山脈,也可能獨立發展出如古希臘雅典的城邦式民主,進而發展出現代的民主共和制度。
可惜,歷史并沒有給東方這個機會。這只是一場實力的較量,得勝的一方無論是誰,都會在中原王朝已經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虹吸之下,走上相同的封建專制道路。
《遼史》將耶律轄底列入“逆臣”(卷一百十二·列傳第四十二·逆臣上),其中記載的耶律轄底被處死之前與阿保機的一段赤誠對話可以佐證。
阿保機問耶律轄底:“當初我剛即位,曾經以汗位相讓,你拒絕了;現在反而要立我的弟弟為可汗,這是為什么?”
耶律轄底回答說:“當初我不知道天子如此尊貴,等到陛下即位,侍衛隨從十分森嚴,和尋常大不相同。我曾向陛下上奏事情,見到之后感到心動,因此開始有了覬覦可汗之位的心思。我看到陛下英武,直接奪取一定不可行;但陛下的諸位弟弟懦弱,由他們得到汗位我再來圖謀奪取就容易多了。事情若成功了,我又怎會容下陛下的各位弟弟呢!“
阿保機對諸位弟弟說:“你們這些人就是聽的這個人的話嗎!”
耶律剌葛說:“謀大事者,必須用這個人;事成之后也必然會除掉他。”
耶律轄底聽后不再說話。行刑前,阿保機對他說:“叔父罪當死,朕不敢赦。有什么有利于國家的話,請全部說出來吧。”
耶律轄底說:“迭剌部人口眾多勢力強大,因此多有人起來叛亂,應該將迭剌部一分為二,以削弱他們的勢力。”
如果《遼史》的這段記載屬實,那么耶律轄底真是光明磊落而又單純可愛。但是他最后提出的治國建議暴露了他政治上的幼稚。中原王朝幾千年的努力都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政權,而僅僅是一個人多一點的部落聯盟就讓他慌亂到想將其分而治之,耶律轄底實在不是當可汗的料。
但是,耶律轄底話多少起了作用,阿保機后來鑒于迭剌部的“強大難制”,便將迭剌部分為五院部、六院部兩部,各有夷離堇,亦稱北、南二院,分而治之,算是采納了叔父的臨終諫言。
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后,于938年十一月升北、南二院為北、南二大王院,稱北大王院與南大王院。我們熟知的南院大王蕭峰,就是南大王院的首領。
《遼史》原文如下:
太祖將即位,讓轄底,轄底曰:“皇帝圣人,由天所命,臣豈敢當!”太祖命為于越。及自將伐西南諸部,轄底誘剌葛等亂,不從者殺之。車駕還至赤水城,轄底懼,與剌葛俱北走,至榆河,為追兵所獲。太祖問曰:“朕初即位,嘗以國讓,叔父辭之;今反欲立吾弟,何也?”轄底對曰:“始臣不知天子之貴,及陛下即位,衛從甚嚴,與凡庶不同,臣嘗奏事心動,始有窺覦之意。度陛下英武,必不可取;諸弟懦弱,得則易圖也。事若成,豈容諸弟乎!”太祖謂諸弟曰:“汝輩乃從斯人之言耶!”迭剌曰:“謀大事者,須用如此人;事成亦必去之。”轄底不復對。囚數月,縊殺之。
將刑,太祖謂曰:“叔父罪當死,朕不敢赦。事有便國者,宜悉言之。”轄底曰:“迭剌部人眾勢強,故多為亂,宜分為二,以弱其勢。”
阿保機的部落終于在一片血色中歸于平靜。然而這僅僅是平定了契丹八部中的一部。阿保機霸占可汗之位,迭剌部內部沒有異議了,另外七部的貴族卻不能答應,他們還指望著可汗之位輪到自己頭上呢。于是,他們也扛起恢復選汗制的大旗,強迫阿保機退出可汗之位。
這次逼宮與諸弟之亂不同,七部貴族聯合的實力是阿保機不能抗衡的。熟知漢文化的阿保機深知識時務者為俊杰的道理,雖有許多不甘,仍在擔任可汗的第九年交出了象征可汗權力的旗鼓。交出旗鼓后,他對諸部酋長請求道:“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不就是一個小小漢城嗎,不足為慮。七部首領爽快地同意了。
阿保機偷偷地笑了,所謂狡兔三窟,他多年的經營終于派上了用場。
劉守光囚禁父親主政幽州之后,許多幽州、涿州的漢人忍受不了他的暴虐,向北逃亡進入契丹。阿保機乘機侵入邊塞,攻陷城邑,將城中的漢人抓來。這些衣衫襤褸的難民、流民和俘虜,在阿保機的眼中卻個個是寶,不但沒有嫌棄或殺掉他們,還專門筑城給他們居住,讓他們繼續發揮漢族的農耕或手工制作長技。這些漢人居住的、按照漢人習慣生活的城都稱為“漢城”,和現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是一個意思。這些漢城經濟、文化發達,是阿保機苦心經營的又一家底,其好處是其他七部所不能了解的。
得到七部許可的阿保機,率領所部的漢人和家庭成員來到炭山東南灤河上的漢城(大約在今天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的胡各莊鎮)。他率領漢人耕種生產,發展農業經濟;又修筑城郭,建造村舍房屋和商鋪集市,一切制度仿照幽州。經過幾年的治理,這座漢城就一派欣欣向榮,漢人們都安心定居,不再有回歸故土的念頭。
阿保機選擇這座漢城作為基地,是因為這個地方既可種植五谷,又盛產食鹽。自漢代以來這里就是池鹽產地。西漢時期稱滑鹽縣,東漢明帝改稱鹽田縣,北魏時期稱斛鹽城。此時,這里是契丹唯一的食鹽供應地,阿保機其實壟斷了契丹的食鹽交易。
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注:《遼史》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此處作“鹽池之利”。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則記作“鹽鐵之利”。本文取《資治通鑒》的記法,只以鹽池為記述背景。
但是阿保機當然不會甘心只當一個富家翁。他退往漢城,一是保有并發展自己的實力,二是放松各部對自己的警惕,伺機東山再起。經過幾年的蟄伏,諸部貴族慢慢對他失去了戒心,時機終于成熟。心計深沉的述律平為丈夫謀劃了一個狠辣的計策。她讓阿保機派人去各個部落向酋長們說:“我有鹽池,經常供給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鹽方便,卻不知鹽池也有主人,你們應該來犒勞我和部下。(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魯直的各部酋長收到口信后,深以為是,又頗覺羞愧,于是一起帶著牛肉美酒來到阿保機的鹽池,盡情歡宴。酒宴到了高潮,酋長們酒酣醉深之時,阿保機的伏兵齊出,將他們全部斬殺。
這就是契丹的“鴻門宴”,史稱“鹽池之變”,也叫“鹽池會”或“牛酒會鹽池”。
驚心動魄的鹽池之變后,各部無首,反對勢力全部瓦解,阿保機前進道路上的所有障礙全部清除。
916年,阿保機稱帝,正式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阿保機稱“大圣大明天皇帝”,是為遼太祖,述律平稱“應天大明地皇后”,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契丹八部正式合一。
注:契丹國號于947年改成遼,983年又改為大契丹,1066年改成大遼,此后不再改號,直到1125年被金所滅。有的書中為避免混亂,就通稱為遼。
這一年阿保機四十四歲,妻子述律平三十八歲,成婚二十四年。他們完美地詮釋了“你輸,我陪你東山再起;你贏,我陪你君臨天下。”只是他們的浪漫散發著濃濃的血腥味。
我們一直認為阿保機姓耶律,名阿保機。其實,直到阿保機建國時,契丹人還是沒有姓的。唐時獲賜的李、孫兩姓,只有少數上層貴族使用,一般平民只有名字。《契丹國志·族姓原始》記載:“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
耶律阿保機,就是居住在“耶律”這個地方的名叫阿保機的人。而“耶律”這個地名,其實是“世里”或“世里沒里”,“世里”和“耶律”是同一個地名的不同漢字音譯。
阿保機建國后,統一使用“耶律”這兩個漢字作為姓氏,“耶律”成為契丹皇族之姓。契丹人這才開始有了姓氏。由于耶律是皇族貴姓,所以原來的大賀氏、遙輦氏兩個顯貴家族皆附此姓之中,故稱“三耶律”。
慢慢地,中層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開始使用“耶律”作為姓。因而,“耶律”就成了契丹的國姓。
注: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在母系社會,子隨母姓。到了父系社會,姓則隨父。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之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比如秦朝國姓“嬴”,現在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鐘、費、瞿等姓都是從“嬴”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姓廉,放在姓氏合并之前就是嬴姓廉氏。
除了確立姓氏,阿保機還努力為自己尋找正統祖先。他找到了黃帝身上。
根據《史記·周本記》的記載,后稷是周室先祖;后稷和唐堯是兄弟;二人同為帝嚳(kù)高辛氏之子;帝嚳是黃帝之孫。
阿保機將自己比附為后稷、唐堯的后代。而漢高祖劉邦也稱自己是唐堯后裔劉累之后。所以阿保機認為自己和周、漢一脈相承。周室的勃興之地為漆水,阿保機便以漆水為郡望;劉邦姓劉,阿保機便給自己加了個漢姓劉。所以,耶律阿保機漢名劉億,長子耶律突欲漢名劉倍(即太子耶律倍)。
漆水:漆水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在今陜西省岐山縣附近。
郡望:“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
蘭陵是南朝齊政權建立者蕭氏的郡望,史載南朝蕭氏是漢相蕭何后裔。阿保機覺得后族輔佐自己如同蕭何輔佐劉邦,于是以“蕭”為契丹后族之姓,并以蘭陵為后族郡望,并稱后族先祖是蘭陵人,將后族附會為蕭何的苗裔。從此,契丹后族都姓蕭。
蘭陵:歷史上稱為蘭陵的地方有兩處:北蘭陵在今山東臨沂市;南蘭陵在今江蘇常州市西北。
《遼史·后妃傳序》對此的說法是:“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阿保機是不是仰慕劉邦不好說。但阿保機建國時,以妻子述律平的哥哥蕭敵國為北府宰相。此后,遼朝北府宰相的預選權幾乎被后族全部壟斷。后族即宰相之族。《遼史》以后族“比蕭相國”之說倒是所言不虛。
根據《遼史·外戚表序》記載,契丹后族包括乙室己和拔里兩族,稱“二審密氏”。至太祖娶述律氏,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阿保機次子)時賜姓蕭,于是三族共姓蕭。
但是這個說法在史學界多有質疑。有學者認為述律氏本為契丹人,乙室己和拔里氏族均為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外另有二審密氏。審密、述律、蕭、石抹、舒穆魯是遼代后族不同時期的姓氏,是一脈相承的。
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定論,本文也無力深究,我們只需知道蕭峰是契丹后族之人就足以愉快地閱讀金大俠的小說了。
確立姓氏之后,契丹嚴格遵循“異姓為婚”的原則。由于只有兩姓,如果是本民族內部通婚,與蕭姓通婚的均姓耶律,與耶律姓通婚的必定姓蕭。雖然有“三耶律”和“三蕭”,但近親結婚的機率仍然很高,不知道遼代是如何避免生物遺傳缺陷的。
雖說遼代的太后、皇后們都姓蕭,但其實有一個例外,她就是遼朝唯一一位異姓皇后甄氏。
甄氏原是后唐宮人,后晉建立后依然留在宮中。94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克大梁滅后晉,甄氏已經四十一歲。隨耶律德光進入大梁的耶律阮雖比甄氏小了十三歲,仍為甄氏傾倒,將其帶回契丹,納其為妃。947年,耶律阮即位,是為遼世宗,不久冊立甄氏為皇后。
宮人:.妃嬪、宮女的通稱。
由于甄氏是漢人,這段帝后姐弟戀受到了一些貴族大臣的非議。迫于壓力,遼世宗于950年把自己原先的妃子蕭撒葛只冊立為皇后,形成兩位皇后并存的局面。
951年泰寧王耶律察割等五人發動叛亂,將遼世宗與甄皇后殺死在睡夢中。隨后,蕭撒葛只也遭到殘害。后來,一帝二后一同安葬于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古稱于微閭山、無慮山、醫巫慮山、扶梨山,今簡稱閭山,它是東胡語大山的意思,滿語意為翠綠的山。位于今遼寧省北鎮市境內。
因為受到遼朝皇族的輕視,甄氏死后始終沒有得到謚號。《遼史?后妃列傳》中,稱呼她為“世宗妃”,不承認她是皇后。遼朝唯一一位異姓漢人皇后于是被蒙上面紗,鮮為后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