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韋老師的“向《西游記》取育兒經”結課了,我收獲最大的一點是如何陪伴孩子。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的父母這么關注孩子,學習生活,甚至吃飯穿衣,一行一動,許多父母把目光過多的放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反而問題更多,許多孩子失去了獨立生活能力,不敢面對困難,不會解決問題,甚至這種過多的關注使親子關系更加糟糕,讓孩子得了“空心病”,不懂感恩父母,甚至仇恨父母,近日網絡上出現一些殺害父母的極端案例,真是令人唏噓,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給予孩子的是愛,但孩子感覺到的卻是侵犯,是控制,是不信任,這份愛又附加了很多的條件,孩子要乖,孩子要學習努力,孩子要聽大人的話,這些帶有附加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沉重而痛苦。另外就是以愛的名義超越界限,孩子說吃飽了,那怎么可以呢?才吃了這么點,孩子說不冷,那怎么行?穿這么少,你一定會冷的!孩子本來自己穿鞋子,家長看孩子穿的慢,二話不說就上去幫忙。當孩子想要反抗時,身邊就傳來一聲“不知好歹呀!這不都是愛你嘛!”暗示著孩子理應接受來自家長的“關心”和“愛”。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呢?
兒行千里母擔憂。”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因為他們成長的路上困難重重,孩子有難,父母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從《西游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當孫悟空有難,作為母親的觀音菩薩就會及時出手,幫助悟空渡過難關,但是如何才能真正的幫到孩子,又不至于讓孩子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是每個父母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如你的孩子被小石子絆倒了,你會怎么辦?
第一種家長會二話不說沖過去把孩子扶起來,拍拍孩子身上的塵土,擦干孩子的眼淚,很自責地說:“對不起呀,孩子,都是媽媽/爸爸的錯。”這種家長頗具“大將之風”,把消除一切障礙為己任,一旦出現問題,立即跳出來替孩子解決,久而久之,家長越來越有英雄氣概,而孩子卻越來越脆弱不堪。
第二種家長看到孩子摔跤,依然保持理性,平靜的走到孩子身邊,給他分析摔倒的原因,教給他防止摔跤的技巧,然后再滔滔不絕的引出一大串人生的哲理,卻對孩子流血的膝蓋視而不見,對孩子的哭聲聽而不聞。不但這樣,還叫孩子停止哭泣,叫孩子學會堅強。這種超理智的家長時刻陪在孩子左右,隨時都會有美妙的教育箴言,但孩子卻永遠覺得自己是孤立無援的。
第三種家長會趕緊把孩子扶起來,并且拍打著路上的小石頭說“都是你這個壞石頭,把我的寶貝摔倒了。”這樣的家長會讓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問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先去責怪他人,并且不會主動去解決問題,而是一有困難就去找父母,長此以往,孩子就變成了“媽寶”,”巨嬰”。
那么到底哪種家長的做的對呢?那種方法最有效果的呢?
其實“不遠處”是陪伴孩子的最佳位置,在“不遠處”既能觀察到孩子的狀況,又不做過多的干預。這“不遠處”看似簡單的三個字,要真正做起來其實是一門藝術,韋老師將其解讀為“時而在前,時而在后,時而左右“。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調整自己的角色,要做到“時而在前,時而在后,時而左右”,比如在孩子年幼時期,父母要在前面做孩子的引導者。父母雖不是先知,但畢竟人生的閱歷要比孩子的豐富的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小小的建議或提醒往往可以讓孩子茅塞頓開,走出困境。現代的家長生活壓力往往比較大,時間和精力有限,所以會更多的希望學校和老師肩負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責任,卻忘記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是父母這一教師角色,教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健全的人格和人生的方向。
“時而在前“也是一種預警,當父母想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的真善美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還有邪惡和危險。孩子的安全意識還比較淡薄,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缺少應有的防范意識,不知道躲避危險。當看到孩子的選擇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威脅時,家長應該給予一些提醒。盡管我們鼓勵孩子去嘗試和探索,但是如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或者威脅到人身安全,父母就應亮起警示燈,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時而在前“也不是一直在前,我們看到有一些過于熱心的家長,特別樂意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都十幾歲了,仍然不停的要求孩子吃這個,不吃那個,穿厚點,別冷著,連學什么特長,交什么朋友,有的家長甚至連孩子找什么樣的老婆都要管,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他們的做法看似關心愛護孩子,卻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生活的機會,自己去經歷挫折困難,然后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成就感,也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家長給規劃的道路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的。
“時而在后”,成長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識難度的增加,父母的殷切期望,同學之間的激烈競爭,應接不暇的考試,學習的壓力經常如大山般壓在孩子身上。孩子難免會有畏難情緒,他們可能會有耍脾氣,撂挑子的時候,這時候家長就要站在孩子的后面,不斷給孩子鼓勵,給予他們勇氣信心,站在后面的父母就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如果家長不明白孩子的心理處境,可能錯誤的選擇責怪的方式,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者陷入自責或者恐懼中。如果父母能嘗試排除孩子的后顧之憂:“只要你努力了,不管成績如何,我們都會支持你,愛你。”,這時候父母更多的是給孩子一種信任感,接納孩子好過不停的說教,相信這樣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
“時而在后”還表現在善于傾聽。孩子成長路上肯定有脆弱傷心哭泣的時候,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把他們帶進“人生課堂”,什么堅強啊,勇敢啊,積極面對啊,有時候父母只是坐下來,看著孩子,靜靜地聽一聽孩子的訴說就能讓孩子平復情緒,走出絕境,重新上路。學會傾聽,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愛,這是父母在孩子背后能做的最直接的支持。
“時而在前”是提點,是支持,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家長做的更多的應該是“時而左右”的陪伴。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從兒童向成人過度的特殊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會迅速發展,很多時候他想去嘗試和探索,父母陪伴孩子的左右,卻又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尊重孩子的生活。時刻關注孩子的言行,對于父母來說都是自然的舉動,孩子的一個微笑,一聲咳嗽,都在父母的眼里,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遭遇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不遠處的父母也可以出手相助。當然出手相助并不是完全包辦,而是與孩子一起行動,和孩子一起體驗,在過程中給予指導和教誨,讓孩子在其中發揮主要作用。
“時而左右”意味著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也意味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接受原來與自己關系親密的孩子突然與自己疏遠了,或者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了。其實,追求個性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有特點,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爆發,急于想脫離父母,表現自己的個性,這些父母眼里的“叛逆”卻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尊重發展規律,默默地陪伴在孩子一段距離的“左右”未必是件壞事。
“時而在前,時而在后,時而左右”的陪伴方式,意味著父母既不過分關注孩子,同時也不會冷落孩子,在陪伴的時候才能做到張弛有度。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需求,調節在孩子身邊的位置,在前方引領,在后方推動,在左右陪伴與等待,站對位置,才能做到呵護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