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次親子讀書會,我們母子共讀產生的新故事是關于“控制與反抗”。
對今天的讀書會,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因為我很想讓孩子們體會到他們是被我用心款待的珍貴客人!
在開始的靜心冥想環節,我用心在蝦米音樂中挑了一首音樂,孩子們經過了前兩次的體驗,也已經開始熟悉這個冥想的環節,經過五分鐘的靜心冥想,孩子們迅速安靜下來,很熟練地拿起筆來自由書寫…
其實,我想說的是:如果把靜心冥想的環節以后用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會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呢?
故事發生在輪讀文章的時候,媽媽和孩子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兩位媽媽計劃今天讀五個章節,而兩位孩子要求只讀兩章。我們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我家的澎澎直接生氣了,據理力爭說:“這是我們的讀書會,為什么要你們說了算,既然不聽我們的意見,我就退出不讀了!”而子碩的性格相對比較隨和,在他媽媽的游說之下,好像要委屈求全了。可是,澎澎堅決不從。
這時候,我看見了我們作為大人對孩子的控制。我也看見了孩子們對自己的內心想法的爭取或者放棄的行為背后,其實隱藏著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因為這份看見,我放棄了自己的計劃,我選擇尊重孩子,最后,孩子也作出了讓步。于是,今天下午我們共同決定讀三章。
我感受到: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矛盾其實都來自于父母和孩子爭奪控制權!而這份爭奪其實是“界限”的模糊不清。更多的時候,是做父母的越界了,替孩子做了太多決定,所以會遭遇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當我意識到“界限”的時候,我問自己:“對呀,這個讀書會誰是主角?孩子還是媽媽?既然讀的是孩子的書,孩子一定是主角,媽媽只是陪讀,是配角。配角怎么可以替主角做決定呢?”
我瞬間明白過來!于是我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想到,孩子也愿意作出讓步。我發現,孩子比我們大人更懂得配合,更有彈性度!
其實我想說的是:今天下午的讀書會,因為這個“到底讀幾章書的爭奪戰”,我要感謝孩子們讓我對自己陪伴孩子的方式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我認識到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的問題!
今天讀《夏洛的網》的第三、四、五章內容,分別是“孤獨”“夏洛”“夏日”。
在擇選內容時,我提了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問題:“為什么小豬威爾伯認為夏洛同時具備兇殘和善良的特質?”
澎澎的分享再一次震驚到我!澎澎條理清晰地說:“小豬威爾伯之所以說蜘蛛夏洛兇殘是因為夏洛捕獵昆蟲,喝昆蟲的血液的行為。小豬是不吃生物的,所以它會覺得夏洛很兇殘。然而,蜘蛛捕獵昆蟲是天性,就好比《獅子王》里木法沙告訴小辛巴,獅子吃羚羊,羚羊吃青菜,獅子死后尸體會變成青草給羚羊吃這是生命的循環,這是自然規律。而夏洛的善良是因為它是小豬威爾伯的朋友,它幫助了威爾伯。就好像《小鹿斑比》里的獵人一樣,小鹿們都覺得獵人很兇殘,但是,小鹿戈波被獵人飼養過,獵人對小鹿戈波很好,戈波會認為獵人很善良啊!就像我們人類,我們吃牛肉、豬肉,吃魚,對于牛,羊、豬來說我們也很兇殘,但是,我們也幫助朋友,我們也很善良的!”
原來,孩子所有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都沒有白看呢!所有的知識都已經在孩子的生命里留下里烙印呢!
其實我們如果愿意陪孩子一起讀書,陪孩子多一些生命的體驗,多聽聽孩子的聲音,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真的懂的很多很多!
陪一顆心長大*親子讀書會,陪伴孩子成長這是非常珍貴的生命體驗!
期待第四次親子共讀,期待更多美好故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