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的方法
反參要注意幾點:
一、一定要平靜地回憶。
二、回憶的方法可以談,可以寫,可以想。寫的效果容易入靜,能提高回憶能力,并有利于復習,目前這種方法是治療最快、效果最好的一種。想的方法也叫反想、反省,它的特點是回憶速度比較快,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另外可以入靜,越靜越能生定。談的方法能清除得比較干凈徹底,但速度比較慢。一般人沒人可談,就用想和寫的方法兩者結合,效果比較理想。
三、反參就是將歷史的畫面如如再現而來,畫面越真實越好。
四、過程要全面,心情要對應。比如愁和生氣要弄清。
還要注意幾點:
一、不是參一遍就能治病,要多參。比如玻璃臟了,擦一遍可能擦不干凈,因為垃圾沉積太厚了。
二、重大的事情不要參得特別快,快了病毒排不出去。第一天參幾十次就行,以后可以越來越快。如果要有病癥反應,立刻回頭參一遍。
三、參的時候千萬不能動心情。過去為這事生氣,現在想起來又生氣,一遍又一遍,那就太麻煩了,病又加重了。
參的時候內心默念就行,不一定念出聲來。凡有文化的人我主張寫,寫能促進回憶不會忘,過后還能檢查,常檢查有利于身心健康,進一步治療疾病。
有的人在反省、反參自己人生的時候忽然某一部位出現癥狀了,就是因為參到對應的事情,對癥了,把它參下去就行了。
參的時候有幾個好的方法推薦一下:
一、寫名單的方法比較好。把有生以來所有與自己有關的人的名單寫一下,或用代號也行——張三、李四、鄰居……,然后想著比如擔心、著急、生氣……對著每個人名直接套用就可以了。這個名單可以用一輩子,參起來可以提高速度。另外注意每天就念一頓,別念亂了。越平靜,畫面、過程越清楚,效果越好。
二、可以從各種疾病上參,不管有沒有都參。
三、從性格角度參。比如這一生我最愛生氣,就從生氣參;愛著急就從著急參;愛面子,膽小怕事……對性格要仔細總結,前面加個“不應該”就行,就能治療相應的疾病。
越參我們的靈性就會越大。有的老學員參久后,現在手摸著病人病就會下去,奇怪:“我氣功也沒練過,什麼也沒練過。”我說:“這就是自性的光芒在起作用,因為垃圾少了,正氣自然足。因為你空了,空帶來妙有,不用練那些就自然擁有。因為你走的是覺悟之路,覺悟者、圣人都有很多功能,不是練出來的,是修心修出來的。所有的功都不離德字(有德方有道)。”
我們要以練心為目的,以了業為一生之己任,以消除人生的殘留信息為生活目的。
參的方法
反參要注意幾點:
一、一定要平靜地回憶。
二、回憶的方法可以談,可以寫,可以想。寫的效果容易入靜,能提高回憶能力,并有利于復習,目前這種方法是治療最快、效果最好的一種。想的方法也叫反想、反省,它的特點是回憶速度比較快,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另外可以入靜,越靜越能生定。談的方法能清除得比較干凈徹底,但速度比較慢。一般人沒人可談,就用想和寫的方法兩者結合,效果比較理想。
三、反參就是將歷史的畫面如如再現而來,畫面越真實越好。
四、過程要全面,心情要對應。比如愁和生氣要弄清。
還要注意幾點:
一、不是參一遍就能治病,要多參。比如玻璃臟了,擦一遍可能擦不干凈,因為垃圾沉積太厚了。
二、重大的事情不要參得特別快,快了病毒排不出去。第一天參幾十次就行,以后可以越來越快。如果要有病癥反應,立刻回頭參一遍。
三、參的時候千萬不能動心情。過去為這事生氣,現在想起來又生氣,一遍又一遍,那就太麻煩了,病又加重了。
參的時候內心默念就行,不一定念出聲來。凡有文化的人我主張寫,寫能促進回憶不會忘,過后還能檢查,常檢查有利于身心健康,進一步治療疾病。
有的人在反省、反參自己人生的時候忽然某一部位出現癥狀了,就是因為參到對應的事情,對癥了,把它參下去就行了。
參的時候有幾個好的方法推薦一下:
一、寫名單的方法比較好。把有生以來所有與自己有關的人的名單寫一下,或用代號也行——張三、李四、鄰居……,然后想著比如擔心、著急、生氣……對著每個人名直接套用就可以了。這個名單可以用一輩子,參起來可以提高速度。另外注意每天就念一頓,別念亂了。越平靜,畫面、過程越清楚,效果越好。
二、可以從各種疾病上參,不管有沒有都參。
三、從性格角度參。比如這一生我最愛生氣,就從生氣參;愛著急就從著急參;愛面子,膽小怕事……對性格要仔細總結,前面加個“不應該”就行,就能治療相應的疾病。
越參我們的靈性就會越大。有的老學員參久后,現在手摸著病人病就會下去,奇怪:“我氣功也沒練過,什麼也沒練過。”我說:“這就是自性的光芒在起作用,因為垃圾少了,正氣自然足。因為你空了,空帶來妙有,不用練那些就自然擁有。因為你走的是覺悟之路,覺悟者、圣人都有很多功能,不是練出來的,是修心修出來的。所有的功都不離德字(有德方有道)。”
我們要以練心為目的,以了業為一生之己任,以消除人生的殘留信息為生活目的。
人體的疾病和許許多多“想不開”、許許多多“心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辯證思維是我們開啟這些“想不開”、“心結”的鑰匙。
1、人的心情波動對體內氣血流動有其定向的導引作用。人的心情波動對體內氣血流動有定向的方面性。如當人的心理處于害羞狀態時,其體內氣血被定向地導引向上,產生臉紅、臉熱等現象;突然受驚嚇時,其體內氣血被定向地導引向下,出現臉色蒼白等現象。
中醫在兩千多年前所論述的“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等內傷情志的理論,都闡明了氣血的定向性。因此,人的各種不平衡心理,在體內都有各自存積的定向位置,是有規律的,這些氣血變化的規律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人的心情波動對體內氣血流動可產生定向的生理效應和病理效應。如人們在看電視、看電影,見到悲傷情景時,就會產生悲傷心情。這時體內氣血就會定向地轉換出眼淚,這是心情波動導致定向的生理效應,如果悲傷過度就會產生定向的病理效應。人們對某些人、事不接受、生氣時,會產生定向的生理效應,同時也會產生定向的病理效應,就會得相對應的病(胃病)。
人的心理變化導致生理和病理的變化,三者是緊密相連的,是有規律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對疾病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認識。
3、經過心情波動過的氣血在人體內有其殘留性的作用。
如一個人與別人爭吵、生氣等,當時覺得胸悶,過了一段時間,別人再提起那件事時,既使那個人不在現場,但仍會有胸悶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呢?這說明病因具有殘留性,一個老人有病不是老了才有病,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正象我們常說的那樣,年青時人找病,年老時病找人。在人們產生心情波動后,到形成病癥感覺的這一段時間內,心法稱之為殘留性。信號的殘留性大體有四種情況:
第一是指當時的心情波動,導致體內氣血發生了變化,待心情恢復平靜后,已經變化過的氣血仍殘留于體內,當時沒能形成身體的不適感覺。
第二是指當心情波動導致氣血變化后,一部分機體功能并未恢復正常,產生了不適反應,只是未引起注意。
第三是指心情波動的當時就出現了病癥感覺。
第四是指心情波動輕微或偶爾產生的心情波動,經過多次積累也可形殘留信號。
心法的病因殘留性理論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疾病的本源,它是對疾病形成過程的客觀總結。這條是心法的病機理論。
4、在平靜的心態下,用合于自然的觀點,反作用于人體內殘留信號,可將其殘留信號(病)祛除。
害羞臉紅,害怕臉白,人們在一瞬間的心情波動,氣血就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力。那么,人的一生坎坷不平,經歷了無數次急氣恨怕、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各種心情的起伏波動,而這些起伏波動的心情又持續了多長時間呢?這些所有氣血變化的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或未來的病。這一條是心法的治療理論。
信號理論
存信號是疾病的形成過程。
存信號與記憶的區別大體有三種情況:
A、在處理某些事物時,內心平靜,能夠一分為二地辯證對待,雖然是有記憶,但不存信號。
B、如果在處理事物時,內心不平靜,心理不平衡,則是既有記憶又存信號。
C、當時心理不平靜,但現在已經忘卻,這是無記憶而存的信號。
存信號與免疫力
當我們患某種病時,往往忽略了疾病的心理成因,而把得病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外界因素和免疫力的低下,這是一種誤區。那么免疫力這個內因源于何處呢?我們知道了某種具體心理不平靜,就會得相應的病。如大腸的病,當你存了為“錢“的各種不平衡心理,由某種誘因,如吃了不干凈的食物而得腹泄。但是同樣吃一種食物,也會有不同的結果。人們會說抵抗力不一樣,腹泄的人可能很健壯,又作何解釋呢?問到底,就是存信號的緣故,誰在某一方面存信號就容易得相應的疾病。這說明了存信號能降低相對應的某方面的“免疫力”,存信號與免疫力成反比。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非常講衛生的人易得習慣性的便秘,而拾破爛的人卻很少拉肚子的令人費解的現象,用心法病因理論就能予以解釋。
人們在某些具體方面存了信號,這些方面的免疫力就降低了,就會得相應的疾病。
從物質形態上講,人體的生理、機理以及病理的變化,是以化學變化的形式來實現的。但人體不純是物質,它是由精神、靈魂制約的物質。所以心理對人體的化學反應具有相當大的作用,這種心理化學反應式,雖然我們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完全地揭示它,但通過現象卻能發現它。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入水的容器內,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心態下的“氣水”,發現了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體變成水后,澄清透明,無色;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氣時有紫色沉淀。把受試者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一只大白鼠身上,幾分種后大白鼠就死掉了。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了疾病的本源,免疫力的本源。
免疫力可以通過身體鍛煉等多種途徑得以增強,但人心理的平靜度是免疫力的本源。
我們曾對大腸的病做過多次試驗。如果想讓大便趨于干燥,就加重一些仔細、節約、不花錢的心理,大便很快趨向于干燥,便次明顯減少。這些心理持續的時間越長,大便干燥的時間越長,反之就會出現腹瀉和便稀的癥狀。
人們所存的信號越少,正氣就越足,免疫力也就越強。
自然力
當我們細心地觀察這個世界時,就會發現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無時無刻地進行著各種復雜而又微妙的平衡。我們把制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平衡規律的這種力稱之為自然力。就人體而言,我們把制約人的心理、生理、病理之間變化平衡規律的這種力稱之為自然力。那么我們怎樣認識和理解自然力呢?
自然力是無形的,但是我們卻會時時刻刻地感覺到它的存在。
透過現象我們來尋覓一下自然力的蹤跡。
如果把自然力有所指的話,自然力就是使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那個無形的力;就是使蘋果落地,水往低處流的那個無形的力;就是締造了自然規律的那個無形的力;就是使人類違背了那些自然規律必然受到制約和平衡的那個無形的力;就是使萬事萬物發展變化有規律的那個無形的力;就是使人們的種種言行違反了這些客觀規律,必然得到相應結果的那個無形的力……
這種所謂的無形之力,正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之中。
那么自然力僅僅是對這些宏觀現象有作用力嗎?非也。
當我們逐漸地理解了自然力對宏觀上物質世界具有巨大的作用力,自然力對微觀上的精神、心理也同樣具有巨大的作用力;當我們的思維觀念、心理想法趨向于、合于這種力的時候,這種力的作用就不明顯了。反之,這種力的反作用力就顯現出來。當我們不平靜的心理,不良的情緒出現時,這種力的反作用力就能體現出來,就能使身體出現異常、生病等。這些現象其實質是自然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微觀上起著微妙作用的結果。
人們的害羞臉紅;驚嚇臉白;想吃酸東西流口水;心情悲傷時會流眼淚……這些生理現象的產生,是自然力作用的結果。
當我們的心理離開了自然,離開了平常,自然力就會對這些心理有規律地產生平衡作用力,就會有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
人患病是自然力平衡的一種形式。
總而言之,自然力了了分明。它不僅對萬事萬物具有制約的作用力,同時對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之間變化規律具有作用力。
人們若想理解自然力,第一要有整體觀念,第二要辯證分析。任何一個單獨的片斷,執著于某一點,對理解自然力都是有礙的。
無形之力控制著有形的事物。
如自然現象中的下雨。在下雨之前,有些患者,特別是患風濕癥的病人,都會有感覺。這是一種無形的力先到,而后才開始下雨。有些動物也能夠察覺到下雨之前的這種無形的雨。當雨下到一定程度時,有些患者的病感開始減輕,說明控制雨的這個力開始發生了變化……
這種“無形”制約著“有形”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人的心理、觀點屬無形,身體屬有形,無形的心理、觀點制約著有形的身體。人有了無形的觀點以后,才出現了對待事物的各個角度。人的各種所想所作,都是在無形觀點驅使下進行的。正如黃帝曰:“人身有形,不離陰陽。”
人類自古以來對這種無形的力,有著種種的深刻體驗。
如我們常說的:天理、天道、天意、天公、天網恢恢、老天爺、順天則昌,逆天則亡、自然、順其自然。這些言簡意深的哲理無不是對自然力巨大作用力的真實描述。
人類一方面對這種無形之力在有意無意之中體驗到它的存在,認同這種無形之力的巨大作用力。另一方面又視而不見,因為自然力不是直觀的。
平衡
當我們理解了自然力制約萬事萬物的作用力,那么,自然力是用什么形式來實現對萬事萬物的制約呢?
平衡是自然力制約萬事萬物最基本的形式。
地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我們就會受到自然力的平衡,人類的未來就面臨著潛在的危險;國家或民族間的不平衡,就會出現沖突或戰爭;家庭或個人的不平衡,小則會有煩惱,會得病,大則會導致吉兇禍福的結果…
…
自然力平衡制約的覆蓋面很廣。人與人之間需要平衡;人與事物之間需要平衡;人與自然之間也需要平衡,但歸根結底無不與人們的心理狀態、思維邏輯衍生的各種行為相關聯。心法研究平衡的內容,主要是指人們在不平靜心態下導致疾病的結果。
自然力平衡制約方式是錯綜復雜的。
下面介紹平衡的四種基本方式:順向平衡;逆向平衡;橫向平衡;縱向平衡。
1、順向平衡:人的主觀意識與結果一致,有時結果超出了主觀意識的范疇。如家長要求孩子聽話,其結果孩子過于聽話,甚至不敢說話,很懦弱。這是對家長過分嚴格要求的不平衡心理的一種平衡。
如家長盼望孩子長得胖一點,其結果是孩子過分的胖,甚至形成肥胖癥。這是對家長過分盼望不平衡心理的一種平衡。
2、逆向平衡
逆向平衡:人的主觀意識與結果相反。
如家長希望孩子多吃飯,其結果是孩子少吃或不吃。這是對家長過分盼望的不平衡心理的一種平衡。如家長過分擔心、害怕孩子得病,孩子就有可能用得病來平衡。這是對家長過分擔心、害怕的不平衡心理的一種平衡。
通過上面幾個例子,我們就能對嬰幼兒和青少年疾病的根源有所了解。
對于沒有獨立思維、獨立人格的嬰幼兒及有相對的獨立思維、獨立人格的青少年而言,患病是對家長某些偏激的心理、行為平衡的一種形式。一般規律是年齡與疾病成反比,如孩子年齡越小,受疾病平衡影響的越重。年齡越大,受疾病平衡影響的越輕,這與孩子的獨立意識程度相關聯。
在一般情況下,家長有著急、擔心、害怕的心理較重時,嬰幼兒易患感冒、發燒等癥狀。家長有爭吵等現象時,嬰幼兒易出現咳嗽等癥狀。家長有為錢較勁等心理時,嬰幼兒易出現腹瀉等癥狀……孩子的病大多與家長某些偏激的觀點,不平靜的心態及行為相關聯。所以,想治療孩子的病癥,調整家長的某種相應的心態,就能對小孩的疾病起到相應的治療作用。
3、橫向平衡
橫向平衡:是現在對現在的平衡。若針對個人,就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或幾個方面之間的平衡。橫向平衡包括順向平衡和逆向平衡。
如特別仔細,吝嗇的人,家庭中另外的成員就會用浪費的行為平衡。如果沒能用這種形式來平衡,就可能用得相應的病(如肛痔、大便干燥等)來平衡。一般規律是兩種平衡形式同時存在。
如特別亢奮的人,周圍的人就會用消極的言行來平衡。如果沒能用這種方式來平衡,就可能用相反的結果或得相應的病來平衡。
4、縱向平衡
縱向平衡:過去對現在的平衡,同時影響著對未來的平衡。
自己過去的所想、所說、所做平衡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平衡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其平衡的內在因素與所得到的結果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因果的。人患病是體內殘留信號作用的結果,所以心法治療大多是圍繞縱向平衡展開的。
下面舉一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加深理解一下縱向平衡的規律。
從“錢”說起。人們因為它存過多少信號呢?
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物質條件是第一位的。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的許許多多事情都和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錢的人為它存信號,沒錢的人也為它存信號。錢對應的人體部位是大腸,所以人的一生得大腸病是普遍的。當我們為錢的事情,有著急、上火、仔細、大方等各種不平衡心理都會在大腸部位存信號。一般情況下,由某種外因,如吃了不干凈食物等誘因,就可能把這一類殘留信號調出來,形成大腸的病。這是過去存的信號,現在實現平衡的結果。
從“好”說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的好,親戚、朋友過的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好……但是,好也是辯證的。有好就有壞,有白天就有夜晚,有夏季就有冬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的度,得到相反結果的事物是屢見不鮮的。如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好,過分溺愛,孩子就用不聽話、不爭氣等行為來平衡。如朋友好過了,也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戀人好過了,也會有負面作用……
人們總盼望好,是人之常情。但好心過重、盼望心過重,會和現實相悖的,也離開了自然。這些心理的積累和殘留,就是我們今天或以后的病。所以,這些離開了本來、過分的好就會在未來歲月中得相應的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
任何事物只要偏離了自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力平衡的制約,人的心理、觀點和種種行為也是如此。
自然力平衡制約是普遍存在著的,平衡是事物螺旋式發展的必然過程和形式。所以學習心法不要害怕平衡,重要的是如何進行良性循環的平衡。
自然力平衡實現良性循環的三個條件是:自然、坦然、適度。
自然——是指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現實社會中的很多事情,當你改變不了它時,你可以改變自己。好比夏季的炎熱,冬季的寒冷,人類不能改變季節,但可以去適應它。適應客觀世界的基本前提是改變自己的心態。那么就會在炎熱的夏季,會有心平自然涼的感覺,寒冷的冬季就會有心平暖融融的感覺。
坦然——是指人們在面對各種事物時的心平程度。
許多能夠辦好,應該辦好的事情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心理不坦然是原因之一。求別人幫忙和幫別人都要坦然,這樣對人對己都會有益的。
適度——指處理事物的平衡程度。
適度也可稱之為火候,凡事都要講個“度”是生活中的一個準則。
從“吃飯”說起。人人都需要吃飯,當吃到一定的“量”時,就會產生飽的感覺,說明已經適度了。若再繼續吃,會有不舒服或病癥感覺出現。如果需要吃,卻經常不吃或少吃,也會有不舒服或病癥感覺出現。在吃飯的問題上,沒有該吃多、該吃少的絕對標準。這會給我們以啟迪,現實生活中,人們偏離適度的事情俯首可拾。朋友好過了,酒喝過了,事情辦過了,話說過了,都會出現不良的結果。
不多不少為適度,不文不火是關鍵。
生活中我們能用自然、坦然、適度的標準,去處理好每一件事情,就會在良性平衡中運行,疾病會離我們遠去,好運就會降臨在我們的身旁。
自然力無論你是否相信,它是客觀的存在。并且和世間的每個人都發生著作用,協調著所有的平衡。就象人們害羞臉紅、驚嚇臉白一樣,你信與不信都是如此。自然界中的這種力量,對每一個人都有作用力,是不以人們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人們過去曾經有過心情波動而殘留的信號,可以轉化為今天或以后的疾病。那么今天的心情也會對未來或者過去產生影響。過去、今天、未來三位是一體的,是統一的。人們貯存了哪方面的殘留信號,就會出現哪方面的相應結果。
心法的立體性理論認為,現在的病是殘留信號作用的結果,兩者是統一的,互為因果的。
人們可回想過去的時空,用平靜的心情反省自己,將已經過去的事物重新處理(解開心結)。當過去時空的信號發生變化后,可以對現在和未來的時空產生良性作用。如:過去曾怨恨某某人,現在身體的某一部位出現癥狀。那么可回想那段時空,用平靜心情重新解開心結。從理解的角度去面對,從平靜的角度來看待,從合于自然的心理來想開,癥狀就會緩解或消除。
心法通過對自然力平衡制約的立體性和統一性的研究,不再把疾病看作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從歷史的、統一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產生的規律,對于認識疾病的殘留性和提高治療效果具有指導意義。
類比性是心法查找病因最基本的方法。
如有的人在早晨存了信號,就容易在早晨發病。
如有的人與家庭存了信號,就容易在家庭里發病。
如有的人與工作存了信號,就容易在工作當中發病。
如有的人與節日存了信號,就容易在過節時發病。
如有的人認為婦女生小孩時愛得病,那么就容易在生育后患病……
這是時空的類比性。
如眼睛的病與各種看法的不平衡心理相對應。
如嗓子的病與說話方面的不平衡心理相對應。
如手的病與干活方面的不平衡心理相對應……
這是心理功能的類比性。
類比性是多種多樣的,其最基本的是取象比類規律。
自然力平衡制約的類比性,為心法定向病因理論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些基礎上,心法形成了以取象比類規律為基礎的定向病因理論體系。
自然力平衡理論便于我們從根本上揭示了心理與疾病之間的奧秘,同時也揭示了自然的奧秘。從這個意義上講,心法理論就是把自然力的思維和語言,變為人類能夠理解的思維和語言。這樣,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自己,心身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取象比類規律是指人體各具體部位的物質屬性與其取象比類事物之間的同屬關系,這些同屬關系通過人的不平靜心理導致病癥結果的規律。
如人體頭部(大腦)的生理功能,具有“領導”和“指揮中心”的意義。所以頭部與客觀事物中的領導、長輩等事物有取象比類的同屬關系。這個同屬關系,通過人的不平靜心理活動,就在兩者之間起著定向的生理和病理的作用。
那么,我們怎樣認識和理解取象比類規律呢?
萬事萬物以分門別類的形式存在著。人的身體也是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人體的各個具體部位都有各自的物質屬性,這種物質屬性與萬事萬物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但人體不是純物質,它是由精神、靈魂制約的特殊物質。人體各個器官、各個臟腑、各個部位,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生理功能、作用、特征等。這就與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取象比類的同屬關系。如客觀事物中的接受不接受,容納不容納與人體的胃部同屬一類事物,是取象比類的對應關系;如客觀事物中的配合不配合、配合好與不好與人體膝關節的交叉韌帶同屬一類事物,是取象比類的對應關系……在心法病因理論中,我們就是對人體各個部位進行全方位的解剖、分解。然后分門別類地按其取象比類的物質屬性,歸屬于相對應的事物。
總之,萬事萬物都能在人體各個部位找到相對應的比照點。
下面我們把萬事萬物、人的心理、人體部位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用以下方式來表述:
萬事萬物(如接受不接受、容納不容納)——人的心理(不平靜)——相對應的人體部位(胃部)。當我們把人體各個具體部位按取象比類規律,分門別類地歸屬于相對應的事物類別中去,人的不平靜心理就在兩者之間起著定向的生理和病理的作用。
自然力決定著人的心理與疾病之間取象比類的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