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會回來安靜的陪在你的身旁
那片土下將成為我永久不棄的地方”
——————趙雷《家鄉》
或許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很排斥城市,至少我不喜歡它。鄉村對于我來說就如同根一般的存在。
這些年由于上學的緣故,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縣城和重慶的主城度過,很少回到我兒時成長的那個鄉村了。過年過節倒是偶爾回去,那里已經和兒時不一樣了。地還是原來的地,記憶中的一些人有的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有的則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了這片土地去到另外的地方。
今年快過年的時候,我們一家人照例從重慶回到老家準備過年。當我從公共汽車上下來站在我生活成長的那片土地的時候,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感。真的,你 看這片土地,沒有城市的成水馬龍,沒有城市的流光溢彩,當夜晚來臨的時候它也不會像城市那樣被霓虹燈照得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天氣晴好的夜晚,能看到滿天的 星星。房子的周圍可以看見許多零星的燈光——那是附近人家的房屋里發出來的。記得單反相機才買來的有一段時間,在大渡口我媽媽工作的那個地方的一個屋頂, 我試著拍一下星星,但是試了幾天晚上都沒有成功,無論我怎么調,拍出來的照片始終看不到星星的存在。不是我技術的原因,而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太亮,相機的感 光元件無法捕捉到星星發出的微弱的光亮。而正月里的某一個晚上,同是滿天星星,我拿上相機架好三腳架,很輕松的就捕捉到了天空中無數的星星發出的光亮。這 里是我的鄉村。
2015年重慶的春天似乎來得很早,年過后的沒幾天好天氣就來了。某一天下午,六歲的妹妹和隔壁一個差不多大的小孩在田里四處奔跑,一會摘花,一會辦家 家酒,還把鄰居家的一只雞從鄰居家追到我們這邊來又從這兒追過去。在這期間,除了她們的笑聲和那只雞咆哮的聲音之外,也就只剩微風拂動的聲音了。那個時候 我就在想,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哪能體會到這般大自然的快樂啊。這種快樂不需要現代高科技做支撐,只需要一塊土地他們就能奔跑,從中得到現代科技無法給以的 快樂。就在那幾天好天氣的日子,我突發奇想的想要放風箏,一來是想再回味一下我童年的快樂,順便檢驗一下我放風箏的技術有沒有回潮:二來我是想妹妹感受一 下放風箏的感覺,我可不想她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只在書本上看見過風箏而沒有親自放過。那個時候街上的店鋪還沒有賣風箏,我去問了一家店鋪的老板他才從倉庫里 把去年沒有賣完的風箏拿了出來。當天下午我就回去和妹妹到田野里放了起來。后來放了還放了幾次,每次去放風箏妹妹都顯得特別興奮,感覺是比她自己要飛上天去還開心。
前年暑假我媽媽生病在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在這期間,由于我要讀書,爸爸要照顧媽媽,妹妹就沒人照看,我就只好把妹妹待會老家讓姨媽幫忙照顧一段時間。回 去后我走在路上,認識我的人都會不停的問我我媽媽的病情怎么樣,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周圍的鄰居,都是看著我長大的。那個時候我覺得特別的溫暖,他們也許幫 不了什么,但是一聲問候就足以溫暖人心。后來我到醫院把周圍的鄰居都在問她的病情怎么樣的事給我媽媽說了,我看到的眼角掉下了眼淚。
曾經看過一段略顯悲哀的話,說一個城市人的手機里存有幾百個電話,但是就是沒有一個電話是鄰居的。我生活在城市,但是并不喜歡城市,可是社會的發展讓更多 的鄉村人不得不離開屬于自己的鄉村去到城市打拼,這真的是在發展么?對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我也一直持謹慎的態度,我不太相信那些我不懂的理 論,更愿意相信我看見的。有資料表明,目前中國的村莊在以每天六十幾個的速度消失。那些消失了的村莊永遠不可能回來了。生我養我的那個村會在未來的某一天 消失嗎?我不敢確定。
“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是中國鄉土社會的一部分。迫于生活的壓力,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也許我會在外面不停的奔走,但是我已經明確的知道,當我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我一定回回到生我養我的那個地方,因為那里是我的鄉村,我不愿離開!
我的鄉村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