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寫給若干年后的自己
-1-
在每一所師范類院校大門前的石碑上都會有這么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可真正理解繼而又能夠做到的有幾人,加之最近頻頻爆出的虐童案,讓我不得不對自己提出警醒:作為一名老師,我是合格的么?對于學生的教導是否做到全力以赴?自身的學識是否能夠真正撐得起每一次課堂?我自己的言行又是否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正向的影響?
-2-
這些問題這段時間頻頻跳出腦海拷問我,我也不斷地去留心自身所為,期盼能夠找到足矣寬慰自我的事實。
然而,卻并非如此。我僅僅只是做到了一名職場人該做的,卻沒做到一名老師該做到的。作為職場人,我遵守公司相關紀律,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我的工作;作為一名老師,我放松了自我要求,學識儲備上停滯不前,行為規范上未能慎言慎行,忘記了一名老師時刻該有的身份與角色。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感知到了自我的問題,接下來的便是反思與精進,修煉自我。
-3-
對于學識,再次堅定每一份積累都是有用處的,在我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顯現出來
當積累足夠多的時候,一方面,才有可能覺察到學生潛在的問題,就如劉姣老師說的那樣:有些時候老師和學生相處時間久了,會不自覺的“適應”了學生的問題,以至于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解決方法才有可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雖然有些時候,確實是學生自己比較懶惰,不肯思考,不去努力,但我更愿意相信是老師自身的方法還不夠“對癥下藥”,尤其是最近在我接觸了有關個體心智的發展和成長方面的知識后,加深了我對于知識的敬畏心——目前我所面臨的困惑,幾乎前人都總結出了一套相對科學有效的經典方法。
借用哲人的一句話: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是我。那個被遮蔽,意識不到自身局限所在,遇到問題沒有看得更深的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重復、輪回。因為受到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無法消除的偏見,而要想打破這種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多積累知識,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這也是我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4-
對于言行,注重身教遠大于言傳
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無論是課上課下,還是線上線下,時刻銘記老師這個身份。身份決定了定位,一舉一動都應符合老師這個身份,考慮的問題要多,不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更要考慮其他人。拿自己犯過的錯誤為例:課程結束后,為了緩解學生一天疲勞的狀態,在教室里與學生玩游戲,初衷本是好的,卻忘了顧及隔壁班級的情況,以至于游戲吵鬧動靜過大,影響了他人學習和休息。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我明白了“老師”的定位不僅在于教還在于日常“身范”,很多時候老師是什么樣子,潛移默化下學生就會是什么樣子。就比如每天早上的早讀,學生到教室的時間早晚往往和老師的時間觀念成正比。老師若是早到,學生自然也會早到,反正亦然。這種“師生同頻”的現象,在每次集合時便會對比出來,總有些班級紀律性很強,遵守時間約定,也總有些班級經常遲到,行為磨嘰,若是仔細留心,便會發現老師本身也符合這個現象。有了這個認識,便能夠清晰的明白,言傳身教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5-
當然,每個人對自我定位不一樣,你可以把工作當成任務,也可以把工作當成工作,亦可以當成你的夢想追求,只是,我想對自己說,既然做了,為什么不成為最好的那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