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純邏輯天然符合事實的真相(雖然未經證明),
基石雖然只能說堅實,未算牢不可破。
不完備定律的存在,注定了隨時會有崩塌的概率,但同時也是躍遷的機會。
正如“神創論”與“地心說”曾經的元地位而言。
千百萬年后,假如還有人類存在,我們一樣是被貽笑的對象。
然而,在認知再往高階遷移之前,邏輯格律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武器。
而最為人所“操縱”與“誤解”的部分,大概便是演繹法。
演繹法的痛點在于:
(1)基于歸納法,歸納法的漏洞會完整繼承在演繹法中。
(2)演繹者的Full Picture十分重要。
(3)多版本的演繹造成的不統一。
首先,歸納法是經過時間提煉與演繹的。
十年前很多看似有效的歸納法--理論或者假說,可能早己經失效或者被證偽。
我們參加社會化學習,目的就是為了繼承一些,己經被時間證明或者證偽的假說。
一代人看似比一代人強,
其實并不是人的處理能力,有了飛速的進步。
而是前人累積下來的試錯經驗、探索法、創造成果、文化,
通過文字載體承傳下來。
今天看來,我們的技術水平與世界觀可以輕易超越前個世紀的偉人或者科學家。
而事實是,我們不過是在享用“偉人”們在時間的源頭種下的“果實”而己。
我們通過師傳、媒體、載體去演繹那些經歷過時間驗證后的歸納法,
就是我們學習的整體流程。
其實,演繹者的Full Picture很重要。
因為社會分工的存在,那么演繹者對于理論假設的前因后果,
高階理論與低階理論之間的折疊關系的全面理論,對于正確解讀理論的
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你向一個小學生解釋摩擦生熱,他只會知道這個結論而講述由來。
你向一個中學生問同樣的總題,他會用牛頓力學與熱力學理論向你解釋這個現象。
你向一個物理系大學生發問,他會拋出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輔以微積分向你解釋。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在不停地拓展自己的思維疆域,
對于知識的表述與理解就越為越清晰。
為什么這個世界上,“跨界者”與“好老師”最難尋找。
原因就在于他們大腦當中有折疊過的“高階模型”,跨學科的思維路徑。
比如解釋“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傻事“?正常人聯想到的都是智商。
而”跨界者“就可以展開全景圖。
心理學中的”三重心智模型“、決策科學中的”進程1、2“、
進化生物學中的”反射腦模型“、哲學上”求存與求真“的先后順序。
那么,他就可以告訴你,
這是因為自然選擇當中的,因為求存是首先問題。自然選擇讓我們這批擁有”戰或逃“
的人留下來了,其它都被淘汰了。在進化生物學上,我們的大腦扔然和600萬年前差異不大。
所以,盡管從工業革命后”科學成為第一生產力“,自然選擇的地位弱化,讓”求真首次可以前置于求存之前“。
但是,聰明人,是算法心智雖然強大,但是他們的仍然會下意識地優先調用超快的進程1去處理事情。
而進程1的絕大部分都是并行無意識的,所以,如果他的反省心智不夠強大,那么他犯錯的機會可能只會更大。
所以,聰明人也會做傻事。
”好的老師“,就是通地這樣環環相扣的演繹,
提取出來的證據才足夠鮮活,演繹的好壞也就更為不同。
細想,學生時代”好老師“,不正是演繹得好,才讓你印象深刻么?
照本宣科的老師,沒有Full Picture的老師,從來都不是”好老師“。
最后,第一個理論,經由人腦演繹出來之后,會有不同的版本。
比如:同是《陽明心學》都會有N個版本,《紅樓夢》的解讀同樣有N個版本。
對于經典而言,它可認被定義為”一手信息“,而后面的演繹版本,可以定義為”二手信息“。
對于”二手信息“的演繹,可以讓人快速理解一個理念與歷史。
正如很多人是從《三國演義》入手,卻沒有看過《三國志》。
你去聽《得到》APP里面的信息,卻沒有看過原作。
甚至乎,網上有N多讀書給你聽的節目,
每一個人的演繹版本都有所不同,每一個人的底層邏輯不同,翻譯出來的信息與重點也不同。
比如《詩經》在我們看來是婉約,而在春秋戰國其間卻被用來作為政治交流的共通語言。
不同時代,不同語義,不同情景下,理論就有不同的演繹。
所以,有些人就會利用《易經》來為人占卜。
利用不可知論演繹出《占星術》《神秘學》來分類人生。
基于”二手信息“的演繹,很好地符合了我們對結論的本身的熱愛,與全知理論的追求。
符合大腦”認識吝嗇鬼“的特性,讓我們以為聽過人,就等于掌握了。
好的演繹,可以作為向導將人帶入一個世界。
而壞的演繹,就會先入為主,刪繁就簡,偷換概念,絮絮叨叨。
而真實的真相,可能早己經寫在經典之上,白紙黑字。
”一手信息“的演繹,用親自思考去”拓印原本“,而非別人的演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正如理解一個定理,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證明的過程,而絕大多數人放棄了這些演繹手法。
得到了快速的獎賞,最后反而失去了”一理通,百理明“的長期復利。
正因為如此,朋友圈上大談特談”房價“與”股價“的人,
幾乎沒有人,親自去看過那些”一手信息“,
例如”貨幣的本質“是”匯率、通脹、利率,時間“的組合。
例如”股票“的本質是”有價的企業證券“。
從來不看”財報“--因為晦澀難懂,只看”絕對漲跌與K線“等基于消息衍生出來的”二手信息“,而非價值。
比如”炒房的人“,有大部分都以為,月供6000可以接受,而忘記了,一旦加息周期一來,
利率一調整,下月便是8000.
絕對漲跌背后的風險杠桿風險,”刀口舔血“而被媒體大肆渲染的”幸存者偏差“。
其實,成功的人,大部分只是”運氣“。
如果你只有一套房,而在心想心念漲跌價格。
除了丟棄了生活,便是被”二手信息“的演繹迷亂了雙眼。
站在高維度來看,這輪通過房價完成”原始積累“的人,都是擁有”二套房或者以上”的人。
因為,只有第二套房的存在,才有“流動性”可以更好的賦予在房子身上。
一切大談”炒作“,而忽視了流動性與存在,一切大談價格,而不談流動性的股價。
不過是自欺欺人,正因為認為”公平“在于努力,而離于”市場“太遠,
而不是感嘆與有”市場“這樣一個可以快速試錯的地方而開心。
越是有這樣的人存在,就不妨礙那些掌握真正元知識的人在開心的套利。
因為,媒體與”二手信息“本身就是最好的套利標的。
而真正有邏輯思考的人,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只去追求事物的本源真相。
如果說“本質處理城區的下水道”。
敢下去看清楚排污管的走向,而不抱怨的,能有幾個人呢?
演繹法基于的理論邏輯是松軟的,如果真的有那么幾塊沒有被時間壓垮的地方。
你一定要沖過去,仔細觀察,因為下面,埋了最有可能存在的寶藏。